生平
其母有義大利血統。幼年即顯示出她在音樂、特別是聲樂方面的天分。後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成為頗有造詣的鋼琴藝術家。並在她十五歲時得了鋼琴第一名。次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龐斯和她母親及小四歲的妹妹朱麗葉搬到了坎城。她在已變成一家醫院的著名卡爾頓酒店內為法國士兵演奏鋼琴和演唱歌曲,並和她母親瑪麗參加志願者護士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末,龐斯突然改行學演唱,並從A·第高羅斯提阿加學習聲樂。其間在巴黎舞台扮演天真浪漫的小姑娘角色。1925年在女高音敦南·伯曼(Dyna Beumer) 鼓勵下,她開始入巴黎阿爾貝托 德 戈羅斯蒂亞加(Alberto de Gorostiaga) 開始接受演唱的訓練。1928年在阿爾薩斯的米盧斯首演歌劇《拉克美》(德里勃作曲,飾女主角拉克美),得到好評。同年她還參加過一些法國地方歌劇院演出幾個花腔女高音角色。成為當時國內炙手可熱、名聲四起的演唱家。
由於經紀人喬瓦尼 澤納泰洛(Giovanni Zenatello) 發現她的才華而被帶去紐約到大都會歌劇院給劇院總管朱利奧 加蒂-卡薩扎(Giulio Gatti-Casazza) 試音,那時大都會歌劇院正在為三〇年一月嘉利-庫契(Amelita Galli-Curci) 的退休而物色一位花腔女高音。一九三一年一月三日,這位無人知曉的新星,在唐尼采蒂歌劇《拉美莫爾的露契亞》中的露契亞,聲震美國。1931-1938年在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科隆歌劇院演唱,同時又去歐美各地旅行演出。與紐約大都會劇院合作長達30年之久,參演劇目達280個,她最頻繁的演出是露契亞Lucia(93場),拉克梅Lakmé(50場),威爾第“弄臣”的吉爾達Gilda(49場),和羅西尼“塞爾維亞理髮師”的羅西娜Rosina(33場)。在莉麗·龐斯全部的演出角色中還包括奧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中的奧莉皮亞Olympia,托瑪斯“迷娘”中的迷娘Philine,貝里尼“夢遊女”中的阿米娜Amina,唐尼采蒂“軍中女郎”中的瑪麗Marie,里姆斯基科薩可夫“金雞”中的女王,以及唐尼采蒂“夏莫尼的琳達”中的琳達Linda (1934.3.1),還有在舊金山歌劇院演唱威爾第“茶花女”的維奧萊塔Violetta。莉麗·龐斯在一九六〇年十二月十四日大都會歌劇院她的告別演唱會上還唱了“弄臣”中的“Caro nome”等曲。以演唱法國與義大利花腔角色最負盛名。1938年與樂隊指揮安德烈·科斯特拉尼茨結婚。
龐斯是那個時候第一個,也是50年來極少數能夠唱出德里布的《拉克美》中“鈴歌”高音F的花腔女高音。她的嗓音極亮,氣息控制一流,聽她唱的花腔就像是小號的吐奏一樣,頻率雖快但不失音準。因而她也是世界主要歌劇舞台上極受歡迎的人物,不僅為廣播、電視演唱,並在幾部影片中扮演過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北非和亞洲前線演唱。她的另一首代表作是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 二戰勝利時,法國戴高樂將軍凱旋進入法都巴黎,在大西洋彼岸紐約曼哈頓的洛克菲勒廣場上,穿著聯合團軍裝的莉麗·龐斯則高唱《馬賽曲》以慶祝自己祖國的光復。
在美國的30年裡,龐斯還曾應雷電華影片公司之約赴哥倫比亞,主演過3部普通影片《歌舞情夢》、《來自巴黎的那個姑娘》和《到達新的高度》。1947年,她主演了第4部影片《卡內基音樂廳》,在片中飾演一個歌唱家,其演唱和演奏構成了這部幾乎毫無情節可言的音樂欣賞片的主幹。
1958年,龐斯與丈夫20多年的婚姻終於走到盡頭。1962年退隱。此後10多年她淡出舞台1964年退休。1972年,她與前夫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合作,在林肯表演藝術中心交響樂廳舉辦個人朗誦表演晚會,證明雄風不減當年。
莉麗·龐斯晚年住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1976年初,她七十七歲時因胰腺癌在當地故世。她的遺體被運回她的出生地,安葬在法國里維埃拉Riviera近坎城的西默蒂埃 杜 大雅 Cimetiere du Grand Jas 。如今,美國馬里蘭州的一個小鎮以“莉莉·龐斯”命名,以表示對她的崇敬。
評價
據管謹義編著的《西方聲樂藝術史》稱,莉麗·龐斯的嗓音優美流暢,富於高度的靈活性,音域寬廣、表情生動,是20世紀前半葉繼嘉利-庫契(Galli-Curci) 之後最受歡迎的花腔女高音之一。早期的花腔女高音嘉利-庫契及隨後的莉麗·龐斯,已為瓊·薩瑟蘭所繼承和發展。如果說嘉利·庫契以輕巧、甜美見長,莉麗·龐斯在前者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清暢、流麗的特點,那么,瓊·薩瑟蘭則是整個音域內的聲音都清亮如銀玲、純淨如小提琴,吼型穩固如金屬鑄成似的,氣息如奔流不息的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