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蟶熘

莆田蟶熘

蟶熘是福建莆田民間普遍流行的一道名菜,具有滋補、清熱的效用。 蟶一般指縊蟶。體細長者稱竹蟶。屬軟體動物,有兩扇介殼,生活在沿海淺灘涂里。莆田沿海的鄉村都有養殖,以涵江哆頭所產為佳。蟶是莆田海鮮名產之一,其吃法多樣。除加工為蟶乾外,鮮煮的有插蟶、清燉蟶,還有拌和其他配料炒煮的,如鮮蟶炒蛋、蟶熘等。特別是蟶熘,是人們喜歡的一道湯菜。

蟶熘簡介

蟶熘是以蟶肉混和澱粉,加上各種調味品製作的湯羹,也叫蟶羹。煮法較簡單:即將蟶洗淨後去殼,再用適量清水把蟶肉浸泡洗淨,撈起瀝乾置於盆中與乾澱粉拌和均勻。加工時,先把姜、蒜頭之類香料放進已燒熱花生油的鍋里,待煸出香味後撈起。把清水浮出水面時,再把已炒的香料投入,加上精鹽、味素、蔥花之類佐料腦海許米醋,調勻即成。肉嫩潤滑,鮮甜爽口。

蟶熘不僅是家宴上的一道湯菜,也是菜館上會客喜歡的一道湯羹。那么它為什麼叫蟶熘呢?原來這個“熘”字在莆田沿海有個傳說。

傳說舊時某年,沿海一帶流行瘟疫,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和健康,部分村莊出現人員死亡現象。而令人不解的是最靠近海邊的幾個村竟沒有人死亡。當是民醫從治療病人中悟出一個道理:沿海的幾個村莊都養殖縊蟶,吃過縊蟶製作各類清湯。而蟶起作用的。於是在民醫的宣傳下,滸瘟疫的村莊各村民都煮起蟶粥吃,果然不久瘟疫就“溜”了,不再流行了。老百姓說,是縊蟶把疫病驅趕走了,於是逐漸地在民眾中流傳一種吃熘驅病的傳說。在飲食文化中,有人認為把“溜”字改為“熘”字,說明蟶熘是經過加工煮熟而來的,更切合本意。

猴子探頭牡蠣湯

蟶熘的由來 蟶熘的由來

所謂“蚮”,系興化方言。學名“牡蠣”,簡稱“蚝(蠔)”,是莆田淺海養殖的一種海產品。它屬於牡蠣料,雙殼鋼。殼形不規則,大小、厚薄因種而異,左殼(或稱下殼)較大較凹,附有他物;右殼(或稱上殼)較小,掩覆如蓋。無足與足絲。撬開上殼,內有個鮮嫩的海蠣肉,潤滑爽口,肉味鮮美。既可加工為蚮乾及罐頭製品,又可加配料鮮煮做成固體形的風味便食,如蚝煎、蚝餅(亦稱海蠣餅);還可以做成湯類,如海蠣羹,興化方言俗稱蚝猴湯。

蚮猴湯煮法簡單。先將牡蠣肉去碎殼,洗淨去鹵鹼,然後瀝乾水分,用乾澱粉攪拌均勻掛粉待用。把切好的大蒜薑片等放入燒熱花生油的鍋里,炸出香味,舀起待用。趁熱鍋放入清水煮沸,這時將掛粉的蚮蚝團逐個放入鍋里,煮至每個粉團像猴頭似的浮上水面上時,把原先炸好的香料放入,再撒些胡椒粉,灑上米醋,放入蔥、滑油之類的佐料,即可食用。味道甜美可口,氣味醇香,是家宴或菜館裡的一道美味湯料。

莆田沿海海岸線長,海灣廣闊。自古以來,沿海居民新在近海灘上養殖牡蠣。據史志記載,宋代已有插竹養蚮的法,其後發展為用石板架築石床於灘涂上,讓其附蠣。現代,沿海居民為了取牡蠣豐產,又採用深水養蠣法。即用松木樁立於較深的海水中,用線穿起舊蠣殼,系在木樁上,讓其附苗。苗於蠣苗常年在海水裡,吸取海水中豐富餌料,生長快。這種養殖法生產的牡蠣,個子大,產量豐,一年四季均可採集食用。

由於養殖的多,食之普遍,因此,吃蚮和蚮猴在沿海民眾中不僅家宴有,就是平時生活,亦為日常食用品,久而久之,吃蚮和蚮猴以為飲食文化中人們喜愛的吉祥食品。且興化方言諧音中,蚮是健在的意思,因此,莆田人逢年過節,都要買蚮煮蚝猴吃。預示吃了蚮能活得長久。尤其仙百姓,這個風俗特別流行。過節,不管蚮漲價與否都要買蚮吃。特別是老人做壽,是必備的一道吉祥菜湯。第一道為壽麵(命)。最後一道以蚮猴湯作結,以示圓滿結束,預祝老者長命百歲,永遠健康。

食材明細

主料: 蟶子500g

配料: 青菜適量 澱粉適量

輔料: 姜適量 蒜適量 鹽適量 料酒適量 油適量

製作步驟

1.蟶子清洗乾淨泡30分鐘。

2.去殼把蟶子肉剝出來。

3.剔去蟶子肚、線、膜,不去也可以的。

4.接著用鹽、料酒、澱粉把蟶子肉醃製10分鐘。

5.鍋里放油,下姜蒜爆香。

6.放入清水燒沸。

7.水沸後放入蟶子肉。

8.大約煮至3分。

9.接著放入青菜煮軟。

10.出鍋里加點鹽調味。

11.此菜特點:肉嫩潤滑,鮮甜爽口,滋補、清熱的效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