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荷蘭水仙為多年生草本。荷蘭水仙地下部分具肥大的鱗莖,其形狀大小因種而異,多為卵圓形或球形,外被褐黃色皮膜。葉基生,帶狀、線性或近圓柱狀,多數排成互生二列狀,綠色或灰綠色。花單生或花朵呈傘形花序著生於花梗頂端,下具膜質總苞。花梗直立,圓筒狀或扁圓筒狀;花多為黃色或白色,側向或垂;花被片6,基部聯合成不同深淺的筒狀,花被中央有杯狀或喇叭狀副冠,其形狀、長短、大小以及色澤均因品種而異,花兩性,雄蕊6 個,子房下位。
荷蘭水仙為秋植球根花卉,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與中國水仙不同,荷蘭水仙必須經過 40~50 天 8~9℃的低溫春化處理才能開花,一般於 11 月中下旬種植,翌年 3 月開花。早春葉片生長的最適溫度為 18~20℃,夏季鱗莖花芽分化最適溫度為 17~20℃,鱗莖儲藏最適溫度為 13~17℃,夏季 37℃高溫下鱗莖能在土壤中順利休眠越夏,葉片生也能長期忍受 0℃低溫。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境。
分布範圍
原產於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及北非等地。
主要價值
園林價值
荷蘭水仙直到19世紀末才被引入我國 ,荷蘭水仙與中國水仙相比具有花大色艷、套用廣泛的特點,目前被廣泛套用於盆栽、切花和園林景觀。
荷蘭水仙在世界各國廣泛栽培和套用。主產國荷蘭水仙的年產值達到1400萬美元,列切花產值的第十六位。其鱗莖出口量和產值更加可觀。荷蘭菲托諾瓦公司和以色列的約德法特(Yodfat)花卉球莖苗圃,在荷蘭水仙的育種、生產和貿易方面都處世界領先地位。目前,在歐美、日本等地,荷蘭水仙已由環境布置、切花欣賞轉向盆栽觀賞。栽培品種和栽培技術都朝盆栽方向發展。
盆栽製作方法
首先,將選購來的水仙鱗莖剝去外皮,去掉根部的護泥和枯根,用小刀剝去鱗莖上部 3~4 層外表皮,使其間的花芽露出,注意剝取時不要損傷花芽。再將鱗莖放入清水中浸泡 1夜,第 2 天擦去切口流出的粘液,直立放入水仙淺盆中,加水淹沒鱗莖 1/3 為宜。盆中可用石英砂、鵝卵石等將鱗莖固定。白天水仙盆要放置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晚上移入室內,並將盆內的水倒掉,以控制葉片徒長。次日清晨再加入清水,注意不要移動鱗莖的方向 。
栽培技術
病害防治
木霉球腐病
症狀:該病是由水仙木霉真菌引起的病害。該病菌主要存在乾土壤或空氣中,經傷口侵入。水仙鱗莖染病後呈暗褐色,在空氣濕度大的條件下,受害處生出許多白色的霉層,後變成黃綠色或深綠色,發病部位腐爛。
防治措施
精選直徑較大的飽滿球莖留種,種植時注意保護球莖,避免產生傷根。
種植前用50%苯菌靈或50%多菌靈500倍液浸泡鱗莖8小時,以防病菌侵入。發病初期用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或50%根腐靈900倍液澆灌水仙根部,以減緩其發病。
繁殖方法
分球繁殖
荷蘭水仙常採用自然分球法繁殖,自然繁殖率可達 2~3倍,一般在秋季進行。繁殖時將母球兩側分生的小鱗莖掰下作種球,另行栽植既可。為提高繁殖係數,可人工誘發子鱗莖,用切片將充實的鱗莖自莖盤向頂部交縱切 3~4 刀,深度約為鱗莖的一半。切割後將鱗莖置於清潔乾沙中,使其產生愈傷組織,再放入 21℃繁殖箱內培養。當溫度升高至 30℃和相對濕度 85%時,3 個月會產生多數子球,取下子球即可分植。子鱗莖需 3~4 年的種植才能成為開花鱗莖。
種子繁殖.
荷蘭水仙染色體倍性複雜,大部分不能結籽,但有的品種亦能產生種子,為新品種育種工作提供了可能。播種土一般用腐葉土、泥炭和粗砂混合土,經消毒後裝盆待播。播後精細管理,翌年春出苗,初夏葉、根相繼枯萎,形成休眠小鱗莖,經過 4~5 年的培育可成為開花鱗莖。
組培繁殖
為加速無病毒無性系培育,英國學者發明了雙鱗片法,即將鱗莖縱切為 3、8、16 和 24 塊等,用帶有 2 個鱗片的鱗莖盤作外植體,其結果可獲得 70%~90%的成活率,最適合雙鱗片試驗的時間是 7 月份和 9 月份。外植體常用的消毒劑有75%的乙醇、0.1%升汞、2%次氯酸鈉、1%抑霉唑、0.75%氯化銨等。雙鱗片法誘導不定芽時,常用的分裂素類物質 6-BA、KT 等,使用濃度一般為 1~10mg·L-1,常用的生長素類物質有 NAA、IAA 和 IBA 等,其中以 NAA 為最佳,其用量為 0.1~1.0mg·L-1 時即可誘導大量叢生芽的形成 。
常見品種
常見栽培品種有單瓣、黃花的黃太陽(Yellow Sun)、敘事曲(Ballade)、布賴頓(Brighton)、卡爾頓(Carlton)、荷蘭船長(Dutch Master)、例外(Exception)、巨星(Gigantic Star)、金色的豐收(Golden Harvest)、金色獎章(Gold Medal)和小寶石(Little Gem)。
還有開紫色花者。莖狀似洋蔥,其下有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