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襄九郡

荊襄九郡

一般認為,東漢時期荊州原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荊襄九郡是原有荊州七郡加上先後新置的章陵郡和南鄉郡的合稱。 亦有人認為是荊襄九郡是“原有的荊州七郡加上從南陽郡和南郡兩郡各分出一部分縣設定的襄陽郡和章陵郡” 。實際上,“荊襄九郡”是元明時期雜劇、小說等文學作品中臆造出的歷史地理概念,此概念並不成立。漢末三國時期,荊州從未下轄過九郡,史籍上只有“荊州八郡”的稱謂。

荊襄九郡源流

“荊襄九郡”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地理概念,尤其是在愛好三國時事的大眾的歷史認知中頗為流行。但是,該概念並不是時人語,而是後人在藝術創作中追敘當時形勢而創造的一個辭彙,並且一直影響到現在人們的歷史認知。

“荊襄九郡”這一辭彙最早出現在元代雜劇劇本中。元代人稱“小漢卿”的雜劇家高文秀擅長寫“水滸戲”和“三國戲”,其傳世劇作中有一劇名《襄陽會》,其中部分片段如“我如今要差一人持著我的書呈直至荊州牧,劉表是吾之宗親,鎮守荊襄九郡”   出現了“荊襄九郡”的說法。除此之外,高文秀所撰《襄陽會》劇本中不止一處使用了“荊襄九郡”及類似的提法。這些使用“荊襄九郡”的故事片段大致可定位於劉表主政荊州時期,“荊襄九郡”實則劉表主政的荊州的代稱。

在高文秀雜劇之後出現的小說和其它通俗作品也相繼使用了“荊襄九郡”這種提法。譬如現存最早版本明代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它在元話本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作的同時,繼承了這種用法:

雖有三處之患,(傅)巽有一策可使荊襄九郡之名安如泰山……可將荊襄九郡人馬獻於曹公,則曹公必重待於主公也……  

明代中後期出現的其它一些文集和通俗作品,如孟稱舜《酹江集》和佚名人所作《韜略世法存》,在涉及三國時事時也使用了“荊襄九郡”:

到來日會眾將,聚三軍,拜賢士統領荊襄九郡兵馬大元帥……  

關公羽,字雲長,河東人,漢前將軍,假節鉞,都督荊襄九郡事,壯繆漢壽亭侯。  

到了清代,小說《小五義》已不僅僅限於三國時事,而是以宋朝史事進行的小說創作,並且也使用了“荊襄九郡”的提法。

由此看來,到明代中後期,荊襄九郡這一說法便已多有流傳,逐漸為人們所接受,直到今日依然作為一個看似合理的歷史地理概念繼續使用。但是,這一概念並不具有合理性,充其量只是後人的“以今代古”,以後人的歷史地理觀念去敘述當時的歷史地理狀況。這一概念的出現是通過通俗話本、小說等歷史演繹的載體出現的,據筆者所見從未在正史中出現過。如果真正要追溯三國時行政區劃設定,我們也可以輕易地發現,“荊襄九郡”這一稱謂是難以成立的。

荊州八郡

東漢末年,荊州屬郡發生了較大變動,北三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析置出多個新郡。據《後漢書》記載,蒯越向劉表獻計曰:“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李賢引《漢官儀》注曰“荊州管長沙、零陵、桂陽、南陽、江夏、武陵、南郡、章陵等是也”。  

在東漢的較長時間段內,荊州只有七郡,直至東漢末年,才逐漸分立出多個新郡。至少在初平元年(190年)之時,荊州屬郡變為8個,多章陵郡,故時人語“荊州八郡”。再至建安十三年(208年),荊州屬郡上升為12個,此後又先後遞增數個新郡   。

變故

三國時期荊州主人經歷了以下8個階段的變化:

1、最先是劉表,基本占據九郡,臨死前不久孫權擊敗其屬下黃祖,得江夏郡南部。

2、劉表死後,荊州九郡歸劉表的兒子劉琮。

3、曹操進兵荊州占據荊州北方四郡。劉琮然後以荊州南部四郡投降曹操,從而荊州有八個郡歸曹操,劉琦(和劉備在一起)占有江夏的夏口一地,孫權占據江夏郡江南大部。

4、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奪取了荊州南部的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曹操占領了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長江北的江夏一部分,而江夏郡長江以南部分在赤壁前就屬於孫權;

5、劉備到東吳孫權處求“都督荊州”孫權在魯肅的建議下借荊州之地,這就是“借荊州”的由來,劉備因此占據了荊州南部五郡和江夏的夏口一城,曹操占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孫權占據江夏江南部分;

6、劉備占領西川後,曹操占據漢中,威脅西川,劉備因此與孫權講和,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歸曹操。

7、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被俘殺,江夏、桂陽、長沙、南郡、零陵、武陵歸東吳。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歸曹操。劉備勢力完全退出荊州。

8、三國末期,司馬炎建立晉朝,然後開始晉滅吳之戰。吳主孫皓投降,荊州歸晉。

荊州,是三國時期的軍事戰略要地。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因失荊州而使統一中國的霸業不能實現;劉備因借荊州而立,取得西蜀之地而與魏、吳共為三國,但因為荊州的歸屬問題,導致吳蜀聯盟破裂,形成長期與魏對峙的局面,最終三國歸晉;吳國因借荊州而和劉備成為聯盟,在赤壁大破曹操,最後得到荊州大部分,奠定了未來幾百年的南北朝乃至中國歷史上南北之爭的基礎。最後三國相繼被司馬氏所滅。在荊州這片土地上,上演著一次又一次的成王敗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