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荊緞,亦稱荊綿,是一種以蠶絲為原料的絲織物,它通常以經緯紗按一定的結構方式提花織成,表面平整,富有光澤,是一種高檔的服裝面料。
歷史發展
荊楚大地出產綿緞織物,其歷史最早可前溯至公元300 年之前的戰國時期,1982年出土於馬山一號墓的戰國絲綢中,即有以提花、拋棱為織造手段的古代錦緞。
到了元、明之際,荊州一帶的荊緞作坊便已相當普及,清朝鹹、同年間,荊緞生產作坊進入全盛時期,荊州城內惠城街的張全盛機坊,其經營規模之大,工藝水平之高,居同業之首。著名的荊緞業提花匠人張祖禹,就是在這家機坊從15歲學徒開始而成為聲冠荊楚、名播海外的一代巧匠的,由他改進織造的八團花緞、八枚緞、牡丹桌圍等荊緞精品,一直是清廷王公貴族和西洋富商所熱心追逐的搶手貨。在1920年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並榮獲第三名的荊緞製品上,就有張祖禹為之付出的巨大心血。
荊緞質地豐厚,花紋精緻,外觀瑰麗,色澤光鮮,在清代即被列為貢品大量進奉朝廷。
現狀
民國初年,荊州一帶尚有可考的著名機坊7戶,織機23張,從業者200餘人,年產荊緞8050丈。沙市的絲線街(現崇文街)就是荊緞生產的原料購買和產品銷售的重要市場。1940年,日本侵略軍進占沙市、荊州,荊沙機坊多毀於戰火,匠人隨之風流星散,到解放前夕,荊緞基本上處於瀕於滅絕的境地,新中國立後,才重展生機,得到了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