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特色
教育理念
二分教書,八分育人;學知為用,修慧為本;知行並進,明心修身;質證相符,德能雙馨。教育體系
開展從學前、國小到博士一條龍賢英智慧教育。培養既具國際視野又具先聖思維的高端複合型人才、培養既能幸福自己又能幸福他人的大成賢能慧士。
專業方向
中華哲學、中華倫理學、中華教育學、中華社會學、世界歷史、中華農學、中華文藝學、中華醫藥學、中華武學、中華管理學、中華經濟學、中華預測學、中華生態學、中華工程學等。文化傳承
禹分九州,始有荊州。
《禹貢》是我國上古時代地理知識的結集性著作。“荊州”之名最早即載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此所謂“禹分九州,始有荊州。” 先古把夏商時期的荊州管轄區域統稱“禹貢荊州之域”。(摘編自楚文化學者徐文武《荊州古城道路更名建議書》,將”荊州東路“更名”禹貢路“)
昔日荊楚,文化尤盛。
楚文化中的浪漫元素,成為華夏大雅文明中不可或缺一抹美人腮紅,老莊哲學、屈宋楚辭、莊子散文、青銅、漆藝、繪畫等造型藝術和眾多物質生產技術形成的文化強勢,都最終由楚人滅秦後帶入漢朝,完成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統一而濫觴後世。(摘編自楚文化學者王鳴放先生手稿。)人心不古,亟待清源。
亂象紛呈,惶惑惴恐。治天治地治社會,關鍵還在治人心。人心不治,各種危機都治而不治;人心得治,一切危機皆不治而治。治人心首明明德,明明德首在正本清源。(摘編自中華文化學者傅荊原先生《格言品評》。)追慕至聖先師孔子論“大同世界”“小康社會”。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已。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摘自《禮記·禮運》)
教學相長
教學相長一覽
參見圖冊國學班別一覽
參見表格班別名稱 | 開班時段 | 學生條件 | 教學目標 | 教學主要內容 | |
寒暑假國學營 | 寒暑假 10天/期 | 6歲及以上才銳少年/厭學少年 | ①訓練樂學自學思維 ②啟發學術研究創新智慧 ③養正情性脾氣與行止禮儀 | 內部講義+《論語》/《道德經》/ 《黃帝內經》等 +《啟慧故事集》等 | |
國學樂學班 或國學大講堂 | 1對1預約 或團體預約 | 5歲及以上才銳 少年/厭學少年 | ①涵養君淑氣質 ②提升寫作表達能力 ③提升古文水平 | 《十三經》等國學經典逐經研學 | |
國學親子讀經 | 周六上午 07:00-08:30 | 國學愛好家庭 | ①弘揚國學 ②實修導正 ③協助家庭打造英才育成環境 | 晨讀《十三經》 節假日文化遊學 | |
國學主題 幼小銜接 | 全日制常年 | 5-8歲全國少兒 | ①培養幸福君子淑女 ②培養大成智慧英才 | 內部講義、世界歷史、《十三經》、自然數理、中醫農藝、工美雅趣、詩詞朗誦、演講與主持、雅思英語等 | |
明師自助教育 | 全日制常年 | 15周歲以上 志同道合者 | 牽手荊州清源書院共修聖德智慧,踐行正道、真己善人。書院幫扶學子以所學專業、深入各地推動中華智慧實修致用,實時導正學子實修自煉成為真、善、美之明師化身,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世界和諧。 |
歷史上的清源書院
南宋·睦宗院清源書院
南宋·淳佑六年(1246年),南外宗知宗正事趙希袞在州治西南襲魁坊舊睦宗院內建清源書院。元初廢。(參見《南外宗正司》)明·一峰書清源書院
明·崇禎間,一峰書院一度改名為清源書院。(參見《泉州書院·一峰書院》)清·集賢鋪清源書院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郡守陳之銓建,府治東南集賢鋪承天寺之左(南俊巷承天寺南側,今晉光國小)。該書院資料較為詳實,載錄於下以為共賞。“清源書院中為講堂,前為石亭,方池環繞。對聯云:‘琴書在御,任眼前魚躍鳶飛,悟徹行文旨趣;函丈無塵,看檻外水流山峙,參來養性工夫。’左有小山石橋,橫亘其下。轉而上則得月樓,巋然在望焉。講堂之後,有內堂東西兩房,窗欞明淨,可為掌教行文之所。左旁有廳,迥向有廊,轉過樓下,房屋較為軒爽。其東邊廂房一連十餘間,諸生可群萃肄業焉。”“後乾隆期間得到郡守楊廷樺擴建,嘉慶七年重修。附《記》文如下。”
“‘泉郡為子朱子(朱熹)過化之地,而王梅溪(王十朋)、真西山(真德秀)兩先生皆守茲土,所以啟迪而薰陶之者,至深且久,故有海濱鄒魯之稱,鉅儒名臣後先輩出。士生其間,耳濡目染,必有以繼跡前賢,而教育造就,非加意於書院不可。乾隆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前守陳公之銓別購新院,顏曰‘清源’,醵經費千金。後楊公廷樺守是邦,復鳩金共成四千五百有餘兩,歲費有資,條教章程,燦然大備。嘉慶辛酉(嘉慶六年,1801年)仲春,余奉檄行郡事,先詣書院而校士焉。核其經費,僅存四之一,蓋為官侵吏蝕,不可復追矣。予懼其由此而廢也,割俸料量終歲計費八百餘緡,是曷可以繼,乃亟先倡捐。復謀之僚友及紳士,鳩金各半,獲符原額,付子錢家生息以供歲費。諸規條略有增改,要不離乎舊章者近是。抑余聞之,郡治舊有小山叢竹、溫陵各書院處來學者眾,陳公以其隘也而易之,此地有亭池竹木,學舍講堂,藏修息游其間,既有其區,復有其藉,從此鹹加刻勵,砥行立名,為邦國之光。是則陳、楊二公之心,而亦即余之殷殷望於多士者也。多士勉乎哉!是為序。’”
今·荊州清源書院
【清源願景】當政者侍奉萬民如賢孝,為民者體恤當政若慈嚴;強弱共濟,貧富相攜;戰亂滅蹤,盜賊絕跡;老者同敬,幼者鹹憐;逢面皆友,路人相親;但以利人為幸事,不置利己於懷縈;常有不期之福惠,斷無飛來之禍星;大海碧透,長空澄清,山明水秀,花香鳥鳴;悠悠畫中任去留;陶陶樂里縱歌吟。——荊州清源書院首席哲學導師寫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