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篆

草篆

語出:漢蔡邕《隸勢》:“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末宣。”

詞語解釋

【讀音】 cǎo zhuàn
【注音】 ㄘㄠˇ ㄓㄨㄢˋ
趙宦光草篆
書體名。漢字書體的一種。篆貌隸骨,筆勢飛舉,剛勁有力。漢 魏 宮闕題署多用之。
①飛白的別稱。東漢蔡邕稱:“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金石林·緒論》:“一曰飛 白,篆貌隸骨,雜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②指以草書筆法書寫的字。《書史會要》稱:“(趙)宦光篤意倉史之學,創作草篆,蓋《天璽碑》而小變焉,繇其人品已超,書亦不躡遺蹟。”傅山等都擅長草篆書
戰國時代還沒有字型的專名,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已形成工整和草率兩種字型。工整的一種就是篆書的起源;草率的一種可以稱為“草篆”,也可稱為“古隸”①,它正是從篆書到隸書的過渡。我們以秦國為例,當商鞅變法時,所製造的“商鞅方升”上的銘文寫得工整,是西周以來傳統的篆書;但是“大良造鐓”上的刻款就很草率,是屬於草篆的字型。秦昭王時的兩顆玉印(江陵鳳凰山秦墓出土),都作“泠賢”兩字,一個是小篆,另一個是草篆,近於隸書,“泠”字的偏旁已不從“水”而作“三點水”。戰國後期秦“高奴禾石銅權”的銘文,已是隸書字型,“奴”字的“女”旁和“造”字的“辵”旁都已同於隸書。在秦始皇沒有完成統一以前,實際上小篆和隸書兩種字型都早已存在,“新郪虎符”的銘文是小篆,而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帛書《為吏之道》則近於隸書。隸 書和小篆最大的區別,就是變圓筆為方筆,變弧線為直線,這樣寫的速度就可以加快。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文字,就是順應了這個歷史潮流,更廣泛地把隸書加以推廣。秦代莊重的石刻之類採用小篆,小篆可以說是象形文字的結束。同時大量官文書採用隸書,隸書可以說是改象形為筆畫化的新文字的開始。

源流與發展

春秋戰國

通行篆書的春秋戰國時代還沒有字型的專名,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已形成工整和草率兩種字型。相對於篆書的草體寫法——草篆,是在手寫過程中自然出現的。這一事實可以從戰國簡牘帛書中得到證明。”這種篆文,因實用之需,書寫時運筆較快,不少筆畫由於劃率之故,筆畫的首尾之處出現了無意識的筆勢牽痕。
劉熙載《藝概》說:“漢《祀三公山碑》“屢”字,下半帶行草之勢。”這個字,我們姑且稱之為草篆的雛形,或者準草篆。東漢蔡邕有詩云:“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但這裡的草篆只是可能摻入飛白的運筆。蔡邕是飛白書的始作俑者,他筆下的篆書,極有可能帶有飛白書的特徵。
今天,我們還可以從東漢以前的簡牘帛書墨跡或中管窺出篆書中飛白的影子,這個時期的草篆也可稱為“古隸”,是從篆書到隸書的過渡。以秦國為例,當商鞅變法時,所製造的“商鞅方升”上的銘文寫得工整,是西周以來傳統的篆書;但是“大良造鐓”上的刻款就很草率,是屬於草篆的字型。秦昭王時的兩顆玉印(江陵鳳凰山秦墓出土),都作“泠賢”兩字,一個是小篆,另一個是草篆,近於隸書,“泠”字的偏旁已不從“水”而作“三點水”。戰國後期秦“高奴禾石銅權”的銘文,已是隸書字型,“奴”字的“女”旁和“造”字的“辵”旁都已同於隸書。在秦始皇沒有完成統一以前,實際上小篆和草篆(古隸書)兩種字型都早已存在,“新郪虎符”的銘文是小篆,而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帛書《為吏之道》則近於隸書。草篆(古隸書)和小篆最大的區別,就是去掉了很多圓轉的運筆而改為簡捷的方筆,變弧線為直線,這樣寫的速度就可以加快。

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文字,就是順應了這個歷史潮流,更廣泛地把隸書加以推廣。秦代莊重的石刻之類採用小篆,基本結束了象形文字的使用,同時,出於手寫的方便快捷,大量官文書採用草篆(古隸)書,草篆是隸書的前奏,隸書可以說是改象形為筆畫化的新文字的開始;草篆在漢代人的潛意識裡是篆書帶有草書的飛動,筆力峻激,姿態婉麗遒逸,丰神疏逸蕭朗。
崔學路草篆-赤朱耀日厚德愛人

到了明代,書家有意識的對傳統篆書進行藝術出新再創,以草書筆法書寫篆字,明趙均(趙宦光子)在《金石林緒論》里是這樣給草篆下定義的:“一曰飛白,篆貌隸骨,雜古今之法,勉作,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清代黃子高《再續三十五舉》云:“古無草篆之名,有之,自趙寒山始。”清人認為草篆就是解散正統的篆書結體,讓它自由粗率,具有草書的意趣。

當代傳承

當代書法大家韓天衡、崔學路、王鏞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草篆從現代美學意義上進行了深入挖掘和大膽創新,使草篆筆墨變化更加豐富,線條的節奏感,力量感,韻律感,形態美感增強,客群者更容易接近審美底層,感受和參與篆書藝術的獨特意蘊。
草篆的最早表現——散氏盤
趙宦光草篆作品
崔學路草篆-嵯峨高麗
王鏞草篆作品
韓天衡草篆對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