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書鐵券圖式的來歷
五代十國第一代吳越王錢鏐早在唐朝末年,因討伐軍閥董昌叛亂有功被授予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得唐昭宗頒發金書鐵券,長52厘米、寬29.8厘米、厚0.4厘米,上嵌金字詔書333字。詔書內容包括錢鏐的爵銜、官職、邑地和據以受封的功績,還特別說明對錢鏐本人可以免除9次死罪,其子孫後代可以免除3次死罪,若觸犯國家其他法律,有關官員也不得過問。從此,鐵券為錢氏世代珍藏,南宋時隨錢氏家族遷往台州。新中國成立後,臨海錢氏後裔將鐵券獻給國家,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朝初年,朱元璋想效仿前朝賞賜功臣金書鐵劵,但論及式樣,無人見過,束手無策。在元朝做過禮部尚書的翰林學士危素見多識廣,進言說:唐昭宗賜給錢鏐鐵券,在浙江台州的吳越王第十五世孫錢尚德處寶藏。錢尚德應詔把鐵券和錢氏五王畫像送到京城,朱元璋會同丞相李善長、禮部尚書牛亮、禮部主事王肅等大臣一道觀賞了鐵券,命禮部照樣木刻模子,留作格式。而後,朝廷設宴招待錢尚德,並將鐵券等歸還。鐵券的進京,使朝臣們大開眼界,他們爭相吟詠,唱和不迭,文壇領袖宋濂特地為之撰寫了一篇詩序來紀念。而手卷開頭的鐵券圖式,便是當時的木刻拓印本。
宋代書法重寶的組合
錢俶,本手卷的“男主角”,末代吳越王,在政治上的重要功績是“納土歸宋”,使百姓免遭兵戈之苦。在藝術上,錢俶擅草書,宋太祖稱其筆法可入神品一級,《宣和書譜》稱其“斡旋盤結,不減古人”,並載內府僅存有錢俶草書《國子監直講補牒》和《手簡》各一件。吳越王三十世孫、清代學者錢泳認為,本《草書手簡》正是《宣和書譜》著錄的《手簡》。釋文如下:
報叔候。適領來狀。卻忽不安。憂軫亦多。矚須彌切。且宜妙為將攝。速俟康車。又不能令醫。近來興煩。律遣公務。且委亦向指揮,甚未妨事。切好將息將息。已令內景磅到。少藥物等。此不多述。不具。押付叔候。十月七日早。
手簡應作於公元978年或983年,是錢俶寫給親近叔輩家屬的回信,其內容表露出納土歸宋後,在汴梁城屢次風疾復發,煩躁、病痛的生活狀態。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最早收藏《二王手澤》,並有題跋,後轉贈錢氏六世侄孫錢景迪收藏,景迪也跋於卷後,可惜兩人題跋都在明初兵亂中失落。本手卷現存宋人題跋觀款23則,其中北宋人多數與米芾有交往,如北宋大臣、文學家元絳,文學家、史地學家、龍圖閣直學士宋敏求,政治家、詩人王安國,資政殿大學士梁燾,與米芾齊名的書法家薛紹彭,文學家晁端彥等。另外,書法與蔡襄齊名的北宋名臣王廣淵、錢氏諸孫錢直孺題跋及南宋宰相賈似道觀款等均為存世孤品。其中,台州籍一代奸相賈似道雖然聲名狼藉,但在中國書畫收藏史上卻是重量級人物。
本卷中,還有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朱熹行書信札一通,作於1195年,書付台州進士滕仲宜,內容與吳越王無關,但是朱熹書法真跡存世僅四件,因此其價值不可估量。信札釋文如下:
六月五日熹頓首奉告。審開口況為慰。訊後庚暑侍履。當益佳。廟額聞已得之。足見朝延表勸忠義之意。記文久已奉諾。豈敢食言。然以病冗因循。遂成稽緩。今又大病累月,幾死。近日方有向安意。若以先正之靈。未即瞑目。少寬數月。當為草定父歸日。必可寄呈矣。匆匆布復,余惟自愛。令祖母太夫人康寧。眷集一一佳慶。不宣。熹再拜。滕君承務。
元明時期的傳承信息
明初翰林學士危素的題跋,記載了《二王手澤》在元代的收藏過程:經元代開國功臣木華黎七世孫多爾直班、元末博學之士黃殷士遞藏,黃殷士為元殉節後,又復歸臨海錢氏十五世孫錢尚德收藏。
錢尚德在卷上留下了一段重要的題跋,記載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明軍破台州(擊潰浙東方國珍農民起義軍),錢氏避亂於郊外,《二王手澤》在離亂中一度遺失,後於營寨中重得此卷,裝潢首尾卻被撕毀,許多宋代名賢題識不知去向。經重新裝裱,復請當時諸賢續題。
本卷有明初吏部主事林弼,禮部尚書李克正,翰林修撰楊覯等題寫的詠金書鐵券詩;明初藏書家、修元史總裁官曾魯,翰林徐尊生等長跋,應是鐵券隨錢尚德進京期間的留墨。此後還有明代台州籍官員、文學家、理學家謝鐸,台州籍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黃綰,官員、藏書家張寰,榜眼、詩人孔天胤,四川按察使張治具,台州知府黎民表,臨海令劉子興,以及來自餘姚的錢王十九世孫、大儒王陽明學生錢德洪等人均留下觀跋。
清代《二王手澤》的分離
吳越王三十世孫、清代學者錢泳在筆記《履園叢話》里記載,曾兩次前往台州拜觀鐵券。第一次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借觀《二王手澤》,雙鉤描摹,刻入《小清秘閣帖》中。但是本卷中的錢泳跋文,記錄道光三年(1823年)二月廿七日,第二次拜觀鐵券時,稱《批牘合卷》不見了。
實際上,清嘉慶年間,錢氏家族因變故將《二王手澤》分為兩卷,分藏於象山、臨海兩支。其中,前卷《批牘合卷》由象山一支寶藏,後來族人恐其失傳,私自給了象山收藏家陳德善。不久,陳家遭火災,名貴字畫連同宅院悉數被毀,《批牘合卷》卻存於瓦礫之間,內部完好無損,猶如神靈庇護。1909年,錢王三十一世孫象山錢渭昌出資將其贖回,重又裝裱,悉心呵護;1955年,捐獻給浙江省博物館。
民國時期流落海外
民國時期,錢俶《草書手簡(並鐵券圖式及宋元明清名賢題跋)》經臨海錢氏後裔流出,當地望族、辛亥革命元老屈映光成為新的收藏者。屈映光曾與秋瑾、徐錫麟參加革命,歷任浙江民政長、山東都督、省長等要職;北伐以後,退出政壇,專志學佛及慈善事業。
在本卷卷尾,題詩跋者有清末民初著名畫家王一亭,政治家陳其采,哲學家、教育家、佛學家蔣維喬,台州籍前清遺老、榜眼喻長霖及其女婿、中國現代史上名揚中外的學者、“萬能教授”張聖奘。喻長霖書法大度厚實,豐腴圓潤,雍容華貴,為世所重,除了篆書題引首外,行書題詩一首,落款時間是“丁丑孟陬月”,即1937年農曆正月,時年81歲。
1949年,屈映光遷往台灣,本手卷隨屈氏流落海外。
成為回流文物
1973年10月,屈映光在台灣病逝。此後,本手卷由台北知名收藏家王藹雲收藏;1990年代,被世界著名藝術品拍賣行佳士得徵集。
錢俶《草書手簡(並鐵券圖式及宋元明清名賢題跋)》1998年第一次在紐約拍賣,以44.25萬美元成交,買家是一位美籍華人,未料受金融危機影響,遲遲未付款,最終撤銷成交;第二次是2001年4月佳士得香港春拍,底價300萬港元,以流拍告終;第三次是2003年4月佳士得香港春拍,底價仍是300萬港元,北京一位買家以387.175萬港元競得。至此,這件千年滄桑,身世坎坷,幾經聚散的翰墨瑰寶終於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