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記憶

草原記憶

在錫林郭勒大草原肥沃土壤里汲取生命甘泉的大型民族舞劇《草原記憶》,充滿濃郁的草原氣息和民族特色,把幾十年前在草原上發生的令人柔腸百轉、氣盪揮淚的感人故事演繹為一部大型舞劇,將觀眾帶入一個遠在天邊的夢幻草原的記憶中,通過唯美精彩的舞段、迴轉磅礴的舞台效應,折服了觀眾。

簡介

內蒙古草原向來被稱為“歌的海洋、舞的故鄉”,該舞劇挖掘民族傳統文化,運用民族歌舞藝術的多種元素,凝聚了文藝工作者們的辛勤汗水而大放異彩,堪稱草原舞台藝術的一朵奇葩。劇情

草原記憶 草原記憶

上世紀六十年代,上海3000孤兒被送到內蒙古大草原,在草原額吉、阿爸領養撫育、精心呵護下長大成人。在那個缺吃少穿、缺醫少藥的年月,草原母親為了撫養孩子們,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困苦,創造了生命的奇蹟。這一富有人性深刻內涵的草原真實故事,以草原風格的舞劇劇情與精湛的舞蹈語彙、獨特的音樂設計以及舞美效果,展示了草原文化的遼闊、高遠、寧靜、悠然、歡快、自由的獨特魅力,顯示出對生命,天地,萬物,自然的深沉哲學思索,讓觀眾沉浸在遼闊草原之寧靜神奇、蜿蜒溪流之安詳意境、蒙古長調之悠遠高亢、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人文情懷中,加大了主題思想的提升,拓展了舞劇的藝術效果。

表現手法

舞蹈

民族舞劇-草原記憶 民族舞劇-草原記憶

劇中舞蹈是它最主要的表現手法,它完全依靠形體的表現力來完成所有的戲劇要求——主題思想的闡述、矛盾衝突的展現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大型民族舞劇《草原記憶》中草原母親的形象通過優美的舞姿、和諧的韻律、高超的技巧“講述”和“吟誦”了生命情調的強撼、內心情愫的微妙、情感深處的脆弱、人文的溫馨與感動,謳歌了草原母親的博大的胸襟。過去我區民族舞劇形式的劇目以民族風情、民間傳說、民歌與情感故事等題材為多,但《草原記憶》選擇舞劇形式演繹這個深刻主題,在我區藝術創作上堪稱是一個新的突破與探索。

獨特視角

表現民族舞劇結構的新視角。大型民族舞劇《草原記憶》中強化人本意識,揭示人性的真善美,追求與表現現代的文化精神,努力以多元化的表現形式,自由自主的時空轉換,調動多種藝術手法豐富舞台效果,擴大了審美張力。舞劇的主線是上海孤兒對草原母親的深刻記憶,展現的是草原母愛的無私偉大,融合了傳統的、現代的、具象的、意象的表現方法,在舞台布景、服裝、燈光等舞台美術方面,通過真實的質感、恰當的色光變幻以及各種效果營造出舞劇情境所需要的藝術氛圍,增強了舞劇的感染力。舞劇是綜合音樂、美術、舞蹈於同一舞台空間的戲劇藝術形式,從整個舞劇表演效果可以看出編導的多方位思考和技巧上的飛躍。舞劇以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情感人至深,生活氣息濃厚,使觀眾能感受到草原鄉土的親切。

藝術特徵

草原音樂

大型民族舞劇《草原記憶》突出草原音樂風格,馬頭琴、呼麥、長調、潮爾等傳統因素的加入與烘托,使古樸典雅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相結合,歡快、明朗、雄渾、粗獷的舞蹈音樂大大烘託了全劇的藝術感染力。舞劇中有的情節還巧用靜場手法,情節陡轉間,琴瑟激昂,有著一定的衝擊力與震撼力

草原記憶 草原記憶

民族舞蹈

大型民族舞劇《草原記憶》舞蹈編排頗有獨到之處,群舞體現著鮮明的地域風格,與主人公的獨舞、男女雙人舞形成鮮明的寫照,組構成完整的戲劇效果,同時讓觀眾感受到民族舞蹈的嶄新風貌,從而雙重享受到舞蹈美與戲劇美。舞劇中的“春之舞”、“哈那舞”、“賽馬舞”、“思念舞”、“風雪舞”不僅舞蹈形體很美,其舞美構圖精巧、獨特新穎、與全劇形成渾然一體的和諧之美,在舞劇中亦表現得非常突出,草原舞蹈常用的舞蹈語彙和傳統舞蹈構思也有著創新意義。特別是“哈那舞”不僅舞蹈語言有創意,同時展現了蒙古包的製作與實用價值。在主要情節的處理上,該舞劇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舞蹈語彙超出現實空間,詩情畫意地描繪了全劇的哲理概念和人物內心的細膩,擴展了藝術的極大想像力。

演出信息

時間:2012年5月19日至20日

地點:青島大劇院

時間:2012.06.25-2012.06.26

地點:深圳保利劇院

時間:2012.06.16-2012.06.17

地點:重慶大劇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