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悅(148~209)

荀悅(148~209)

正文

中國東漢末年的政論家、史學家。字仲豫,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系荀況之十三世孫。獻帝時,應曹操徵召,任黃門侍郎、秘書監、侍中等職。其所著《漢記》,系奉獻帝之命,以編年體對《漢書》改寫而成。其專著《申鑒》一書,從先朝治亂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其成敗之所在,以為當局者鑒,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道德和經濟觀。該書共五卷,其中《政體》、《時事》二卷,抨擊當時政事,反對土地兼併,並對漢末的貨幣問題提出了看法,集中反映了他的經濟主張。
賦稅和田制 荀悅認為,所謂輕徭薄賦,只對豪強富戶有利。他指出:“古者什一而稅,以為天下之中正也。今漢民或百一而稅,可謂鮮矣。然豪強富人占田愈多,輸其賦太半。官收百一之稅,民收太半之賦。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於豪強也。今不正其本,而務除租稅,適足以資富強”(《漢記》)。

荀悅(148~209)荀悅(148~209)
荀悅針對當時豪門富戶擁有巨量田地、富逾公侯、傾軋百姓的現象,提出了自己關於土地問題的主張。他反對土地私有制,認為諸侯不能專封,大夫不能專地,富豪不能兼併。讓土地自由買賣,勢必造成壟斷土地和兼併的發生,“人賣買(土地)由己,是專地也”(《申簽·時事》)。因此,必須反對土地的自由買賣。對於實行井田制,他認為是一種較好的土地制度,但只能在田廣人寡的條件下方可採用。而在當時,不僅田少人眾,且土地又多掌握在豪強地主手裡,是很難實行的。他沒有提出怎樣解決土地問題的辦法,只提出了“耕而勿有”,即人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不能自由買賣的主張。
貨幣 荀悅針對董卓(?~192)壞五銖錢、鑄小錢造成了物價高漲,從而反對貨幣的觀點,提出了自己的貨幣觀。他認為貨幣“便於事用,民樂行之”,反對取消貨幣。他認為五銖錢制是最好的貨幣制度,應該讓五銖錢在市場上廣為流通。他還指出:“彼以其錢取之於左,用之於右,貿遷有無,周而通之,海內一家”(《時事》),這說明他已認識到貨幣流通對促進商品交換所起的積極作用。
另外,荀悅還闡述了其他一些經濟主張。如振興農桑和反對奢侈,他認為,“興農桑”是治國五政之首,五政即“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政體》);奢侈是國家四患之一,四患即偽、私、放、奢。又如在人口問題上,他認為“民寡則用易足”(《時事》)。但這些觀點多為前人之見,並無獨到之處。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