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古洞

茶陵古洞

顯然,這時“漢人”稱呼,已具有比較明確的民族含義了。 不過也就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漢人”作為民族的概念,為漢族和非漢族所接受。 這樣,“漢”或“漢人”就成為一個正式的民族概念。

茶陵歷史記載

據《茶陵冊志》對秦人古洞及其所在地長春塢有這樣的一些記載:“(雲陽山)東南有桃千樹,實有如瓜,花發無時,人得食之便能輕舉。白鹿、青牛多生其所。亦稱長春塢,有人經過,時聞側家雞鳴犬吠,如裡間之聲。中有奇禽,一曰仙雞,玉距金冠,毛如錦繡……其二曰白練鵲,形如霜雪,翔若飛練,眾鳥栖集,常占四隅。立秋之季,群鳥歸焉。三曰元豹……四曰猿猴,歲久變白,安戲於群居中。”“僧知林居秦人洞,不食煙火凡閱月。偶為樵者所見,始有物色之者往。山多虎患,僧與虎馴狎,作偈戒之,今其境不傷人……(知休)一日坐化,塔藏洞口”。根據《州志》的描述,這裡是佛道的“洞天福地”,更是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世外桃源”。

地理位置

秦人古洞中有一溪流,流出的水澄沏,盪擊岩石。溪流從洞中來到洞中去,自成“水系”;第二層須搭梯而上,人爬到上層,就象走進裝飾豪華的會議大廳,穹頂鍾乳倒懸,象燈飾,象綿幕繡簾,地面有石桌石凳,惟妙惟肖。秦人古洞有多大多長,誰也說不準,據傳,秦人古洞與麻葉洞是相通的。徐霞客當年考察此洞時,因為洞中的洞口太多太小,沒有弄清楚洞有多大多長,當地人傳說,有人從安仁縣的一個洞口倒了一擔谷糖,從秦人古洞中漂流出來。
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宗族世代為周王室的養馬官,周孝王因秦的祖先護王有功,因此將他們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

發源歷史

秦始皇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秦始皇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秦作為統一的大帝國雖很短暫,但秦的影響非常大。至兩漢時期,北方和西北各族還稱漢朝人為“秦人”,而漢朝人自稱“華夏”。當時邊疆各民族也往往稱漢朝郡縣之民為“漢人”,但它還不是一個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漢朝的人”。不過漢時已出現“胡漢”、“越漢”、“夷漢”等合稱,大概已初具族稱含義。及至魏晉,中央政權統治下的漢族人自稱“中國人”、“晉人”,但邊疆各族卻仍稱之為“漢人”。顯然,這時“漢人”稱呼,已具有比較明確的民族含義了。不過也就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漢人”作為民族的概念,為漢族和非漢族所接受。同時,作為以前中央政權統治下的漢族自稱的“中國人”,這時已為居於漢地的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所共享。這是東漢以來邊疆各族內遷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的結果。以“五胡”為代表的內遷各族紛紛建立政權,據有以兩京為中心的黃河流域,接受先進的漢文化,自稱“中國皇帝”,與晉室爭正統。這樣,具有文化優越感而基於地域概念的“中國”、“中國人”就不再適應於居於內地的漢族所專有了。“中國”或“中國人”為入居內地的各族所共享後,作為統治民族的非漢族為了將漢族區別開來,即用“漢”或“漢人”來專稱漢族。這樣,“漢”或“漢人”就成為一個正式的民族概念。唐時少數民族出現了“蕃”的稱謂,與漢族合稱“蕃漢”。五代繼唐,依舊有“蕃漢”之稱,宋時亦沿用。至元代,由於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原先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已被完全漢化,被稱為漢人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