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范福仁,1909年12月29日生於江蘇省無錫縣(今錫山市)堰橋鎮的一個中醫家庭。姐弟5人,父親行醫,母親持家。6歲喪父,雖有薄產,生活艱難,故自小懂事,天資聰慧。由於生長在小鎮,對舊社會農民勞作之苦、生活艱辛和農業生產技術之落後耳聞目睹,這對於他立志學農和畢生奉獻祖國的農業教 育和科學研究事業有著密切的關係。1929年7月他由省立常州中學畢業後,考入杭州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農科,一年後轉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輔系園藝系)。他學習專注,勤奮刻苦,尤喜愛作物遺傳育種、生物統計以及英語等課程。
1934年1月,范福仁由金陵大學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2月赴湖北宜昌第二鄉村師範學校任教。同年8月經母校推薦進入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任技佐,從事小麥抗病育種,做了大量的田間實驗、觀察記載、鑑定等工作。三年中先後在《農報》、《科學》、《中華農學會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專題介紹國內外育種進展、育種理論知識和小麥抗病育種的研究結果,還與馬保之教授合譯出版《田間試驗原理與實踐》。
技術成就
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南京國民政府內遷,人員疏散,范福仁從南京輾轉到柳州廣西農事試驗場任技正。從1938-1944年,他作為主要主持人致力於玉米引種和雜交育種工作,兼進行蔬菜品種改良。時值抗戰期間,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他獻身農業、振興中華的雄心不減,長年累月奮戰在南方田野,白天冒著酷暑,堅持下地觀察、記載、套袋、授粉……,晚上忍著蚊蟲叮咬伏案整理記錄,考慮試驗實施方案或看書學習和寫作、編輯……。正是由於他和同事們的這種不畏艱苦的實幹精神,使得廣西農事試驗場成為當時全國玉米育種規模最大、成績最卓著的單位之一。在此期間,他在《廣西農業》等刊物上發表玉米育種研究等論文多篇,翻譯或編著出版著作3冊,同時還兼任《廣西農業》主編之一。此外,他還在廣東嶺南大學農學院、貴州定番鄉政建設研究所等校、所任兼職教授、講座,講授生物統計和田間試驗技術。1945年1月至1946年8月他受聘到國立廣西大學農學院任教授,講授生物統計學、田間試驗、蔬菜園藝等課程,並開展蔬菜方面的研究。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下半年他北返江蘇,先後在南京任國民政府農林部農事司科長兼書刊編輯委員與秘書,主要從事編輯和行政管理工作;在上海任農墾管理處專員,專門從事編輯機械農墾雜誌。在上海解放前夕,他不為去台灣的相邀和勸說所動,決心迎接新中國的到來。
上海解放不久,范福仁於1949年9月應聘私立南通學院農科任教授。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他隨南通學院農科搬遷至揚州,進入新組建成立的蘇北農學院(1972年改名為江蘇農學院,1992年又改名為揚州大學農學院)農學系任教授、作物遺傳育種教研室主任,主講作物育種學、田間試驗技術、生物統計等多門課程。他再次煥發出那早就蘊藏在心靈深處的要振興祖國農業的豪情壯志,滿腔熱忱地投入到各項政治活動和教學工作之中。1956年黨中央號召向科學進軍,並在青島召開了遺傳學會座談會,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他趁此“東風”帶領助手和學生積極做好準備,把中斷了近十年的玉米育種工作重新恢復了起來。從此,一切從頭開始,腳踏實地地帶領大家幹起來,從原始材料徵集、育種目標確定、田間試驗設計到實施,以及工作總結,每一個環節都親臨現場,身體力行,一絲不苟,就是在下放勞動鍛鍊和“文化大革命”期間,他也未間斷過研究工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1958-1962年下放期間,他本著堅持真理、堅持實踐的精神,針對當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一股違反科學規律之風,冒著政治風險進行玉米密植研究,並實事求是地將試驗結果整理成文發表在報刊上以澄清視聽。如若不是出於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和忠誠科學事業,他是不可能有此大勇大智的。不幸的是,1971年他突患腦血栓,雖經治療有所恢復,但需長期在家休養,即使如此,他仍念念不忘他的玉米育種研究。1982年2月28日,他因病醫治無效,溘然長逝。生前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范福仁是中國著名的生物統計學家和早期田間試驗技術的先驅者之一。大學畢業不久,中央農業實驗所馬保之教授即與他聯合撰文在《農報》上發表了《機率與偶率之意義及其重要統計表之區別與套用》(1936年)一文,1937年他們合譯出版了魏夏特和H.G.桑德爾(Wishart & Sanders)的《田間試驗原理與實施》(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叢書第1號)。1941年他又翻譯出版了C.H.高爾登(Goulden)著的《生物統計與試驗設計》(廣西農事試驗場叢書第1號)。這兩本專著的翻譯出版,對倡導和傳播田間試驗原理與方法以及生物統計學在農業研究中的套用起了很好的作用。他在介紹原理與方法的同時還有一些創造性的套用。例如在進行中耕作物田間試驗時常遇到小區株數達不到預期的數目而影響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在採用隨機區組或拉丁方設計時,這種現象可用相關變異分析以消除株數不等的影響,但在擬復因子試驗中當時還無合理的解決方法,對此他經過反覆思考和驗證,首次提出以相關變數分析套用於擬復因子試驗,解決了這個難題。這篇《相關變數分析法套用於擬復因子試驗之商榷》論文發表於1941年《廣西農業》第2卷第1期,得到當時農學界的認可和採用。
早在大學讀書時,范福仁就特別喜歡作物遺傳育種學,尤其鍾愛玉米雜交育種這項新的科學技術,並注意收集美國雜交玉米研究進展和國內外玉米生產狀況的資料。1936年他在中央農業實驗所跟隨受聘來所工作一年的美國作物育種學家H.K.海斯(Hayes)教授學習作物遺傳育種和田間試驗技術。海斯教授的最大貢獻為作物抗病育種,對玉米遺傳和雜交育種亦有專長,這對范福仁後來從事麥類抗病育種、玉米雜交育種和田間試驗技術套用具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對玉米育種和田間技術更為專注。1938年范福仁來到廣西農事試驗場,在戰火紛飛、工作與生活十分艱難的條件下,作為玉米雜交育種的主要主持人,為中國玉米改良事業奠定了基礎。1936-1943年間他和同事們從廣西、貴州、雲南以及美國各地徵得玉米品種483個計673穗子,逐年進行自交分離選擇,至1943年共得自交系445個,實得穗數7651個,自交代數3~8代不等,並於1939-1943年連續進行測交、單交和雙交,共獲測交種285個、單交種137個、雙交種178個,每年將上年所得雜交種在廣西境內進行多點比較試驗,找出可以利用的優良自交系10餘個,比對照品種(當地品種)顯著增產的單交種有53、1A、56等18個,雙交種有2D、24、65等10個。在自己選育雙交種的同時,為爭取時間,他於1938 和1939年從美國徵得玉米雙交種64個進行試種。通過兩年試驗,初步找出產量和抗玉米螟能力比廣西當地玉米種好、有直接利用價值的有Wisconsin 696、Cornell 30-13、Iowa 939等7個。由於其時正值抗戰最艱辛階段,經費不足,條件很差,上述成果未能及時在生產上發揮作用。總之,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國中國玉米雜交育種還處在初創階段,范福仁和他所在的廣西農事試驗場的玉米品種改良工作,規模之大和實績之優為當時國內為數極少的幾家科研單位之冠。說他是中國玉米雜交育種的主要創建者和奠基人之一實不為過。
1956年范福仁與他的助手、學生在揚州又繼續和重新開始玉米雜交育種研究工作,雖說駕輕就熟,但一切得從頭開始。他廣泛徵集原始材料,先後獲得上千個品種、雜交種和自交系,遂加緊進行自交系選擇和培育,測配自交系選配雜交種。陸續選育出小金皇、啟東大金黃、蘇821、蘇464、蘇42、白春玉米等各具特色的自交系,測配測交種,選擇和配置單交種、雙交種,開展測交種、單交種、雙交種比較試驗。春來秋去,年復一年,歷經風雨,幾度憂歡,功夫不負執著追求事業的人,他們先後育成蘇農金皇后、蘇品1號、揚綜540、揚三一號、揚雙503、揚單1號等優良品種和雜交種,其中蘇品1號、揚綜540和揚三一號雜交種一度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種植。
范福仁和他的同事一起在玉米雜種優勢的理論基礎研究上也取得可喜的成果。《玉米雜種優勢生理生化特點的初步研究》(1964,《遺傳學集刊》第5集)表明:(1)在各生育期內,單交種綠葉面積與光合勢均高於自交系,而淨同化率自交系不低於單交種;(2)自交系呼吸強度高於單交種,並從抗壞血酸氧化酶活性上得到了驗證;(3)從澱粉酶活性、葉綠素含量、幼穗分化、根系發育等方面探究,發現單交種比自交系表現較強的優勢。
簡歷
1909年12月29日 生於江蘇無錫縣(現錫山市)堰橋鎮。
1929年9月-1930年7月 在浙江杭州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學習。
1930年9月-1934年1月 在江蘇南京私立金陵大學農學院學習。
1934年2月-1934年7月 在湖北宜昌第二鄉村師範學校教員。
1934年8月-1937年12月 任南京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技佐。
1938年1月-1944年12月 任廣西農事試驗場技正。
1945年1月-1946年8月 廣西大學農學院教授。
1946年9月-1948年8月 南京農林部農事司科長兼書刊編輯委員會委員。
1948年9月-1949年8月 上海機械農墾管理處專員,機械農墾雜誌編輯。
1949年9月-1952年7月 江蘇南通學院農科教授。
1952年8月-1982年2月 江蘇揚州蘇北農學院農學系教授,作物遺傳育種教研室主任。
1982年2月28日 病逝於江蘇省無錫縣(現錫山市)。
主要論著
1 范福仁.小麥區域試驗第一年結果報告摘要.農報,1934(1):504~506
2 馬保之,范福仁.植物之抗蟲性.科學,1935,19(6):840~851
3 馬保之,范福仁.作物抗病之性質.科學,1935,19(9):1 384~1 404
4 馬保之,范福仁.甘庶育種法.中華農學會報,1935(136):15~37
5 馬保之,范福仁.小麥對於褐鏽病之抵抗性.中華農學會報,1935 (139):20~31
6 馬保之,范福仁.介紹來華之作物育種家海斯教授.科學,1936,20 (4):303~310
7 馬保之,范福仁.機率與偶率之意義及其重要統計表之區別與套用.農報,1936,3:689~696
8 馬保之,范福仁.播種期與播種法對於小麥散黑穗病受害率之影響及小麥罹病後之損失.農報,1936(3):1 013~1017
9 馬保之,范福仁.小麥抗鏽病育種之田間試驗及觀察.農報,1937 (4):401~406
10 J.Wishart & H.G.Sanders著.馬保之,范福仁譯.田間試驗原理與實施.第一版.南京:實驗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叢書(第一號),1937
11 馬保之,范福仁,顧文斐,徐國棟.廣西引種美國雜交玉蜀黍結果簡報.廣西農業,1940,1(4):207~213
12 C.H.Goulden著.范福仁譯.生物統計和試驗設計(第一版).柳州:廣西農事試驗場叢書,第1號,1941
13 范福仁,顧文斐.相關變數分析法套用於擬復因子試驗之商榷.廣西農業,1941,2(1):14~20
14 范福仁.田間試驗之設計與分析.第一版.柳州:廣西農事試驗場叢書,第2號.1942.第二版.柳州:新農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48
15 A.H.Sturtevant & G.W.Beadle著.范福仁,馬保之譯.遺傳學導論.第一版.柳州:廣西農事試驗場叢書,第3號,1943
16 范福仁,顧文斐,徐國棟.播種期對於玉蜀黍農藝性狀及螟害之影響.廣西農業,1943,4(1):10~18
17 馬保之,范福仁.小麥品種抵抗黃鏽病及褐鏽病試驗(一).廣西農業,1945-1946(5):52~60
18 范福仁.廣西玉蜀黍育種工作.中華農學會報,1948(188):31~36
19 范福仁,莫惠棟,秦泰辰.玉米密植研究.農業學報,1960,11(2):109~139
20 范福仁,莫惠棟.玉米群體問題.江蘇農學報,1962,創刊號:23~35
21 范福仁.田間試驗技術.第一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2
22 范福仁,莫惠棟,秦泰辰,胡雪華.玉米密植程度研究.作物學報,1963,2(4):381~398
23 范福仁,莫惠棟,秦泰辰,胡雪華,吳一民.玉米種植方式研究.作物學報,1963,2(4):399~410
24 范福仁,秦泰辰,莫惠棟.玉米雜種優勢生理生化特點的初步研究.遺傳學集刊,1964(5):29~40
25 范福仁.生物統計學.第一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6.第二版(修訂本).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