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手刃父仇
范廷召的父親范鐸,被鄉中品行惡劣的年輕無賴殺害。范廷召十八歲時,手刃殺父仇人,剖取出他的心,放在父親的墓前祭奠。 范廷召弱冠時,身高七尺多,膂力過人。年輕時淪為盜賊,因勇猛強壯而聞名。
行伍起家
後周廣順(951年—953年)初年,范廷召應募任北面招收指揮使。
顯德元年(954年),周世宗柴榮即位,范廷召入宮補任衛士。同年,范廷召參與高平之戰,作戰有力且迅速,於戰後擔任殿前指揮使。顯德三年(956年),范廷召隨柴榮出征南唐,在紫金山與南唐軍交戰,激戰間,流矢射中范廷召的左腿。
北宋初年,范廷召隨從討伐李筠、李重進,轉任本班都知。又隨從出征太原,再轉任散都頭、都虞候,兼領費州刺史。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年間,范廷召以日騎軍都指揮使職隨從宋太宗趙光義攻陷太原、征討范陽。魏王趙廷美曾經派親信閻懷忠、趙瓊犒勞禁軍將官,范廷召參與其中,其後趙廷美因謀劃篡位而被外貶,范廷召也受牽連外出任唐州馬步軍都指揮使。
屢抗契丹
•主詞條:雍熙北伐、徐河之戰
雍熙三年(986年),太宗正籌劃北伐,召范廷召入朝任馬步軍都軍頭,兼領平州刺史、幽州道前軍先鋒都指揮使,隸屬曹彬一路。與遼在固安城南交戰,擊破遼兵三千人,斬首一千多級,攻克固安、新城二縣,乘勝攻克涿州。范廷召在交戰時被流矢射中,血漬沾染穿結甲葉之繩,但他神色自若,督戰更加急迫,太宗下詔褒獎他。回軍後,范廷召調任日騎右廂都指揮使,兼領本州圍練使,又轉任日騎右廂都指揮使,移領高州圍練使。
端拱元年(988年),范廷召出任齊州防禦使。幾個月後,獲授捧日(騎軍)天武(步軍)四廂都指揮使,兼領澄州防禦使。
端拱二年(989年),范廷召轉任殿前都虞候,兼領涼州觀察使、鎮州副都部署。同年,遼軍名將耶律休哥率軍南下,欲截取由定州都部署李繼隆護送的數千輛糧車。但宋軍早有防備,猛將尹繼倫率步騎千餘人巡護交通,發現遼軍行蹤後,即跟蹤而追,至徐河,與李繼隆等前後夾擊,大敗遼軍。尹繼倫又與范廷召率軍追逾徐河十餘里,斬首數千級,俘獲甚眾。
淳化二年(991年),范廷召任平虜橋砦都部署,先後擔任並代、環慶兩路副部署。
西征回鎮
至道二年(996年),太宗令李繼隆、丁罕、范廷召、王超、張守恩五路出擊李繼遷,直趨平夏。其中范廷召為環慶靈都部署,輔助李繼隆。范廷召出延州路後,與王超一同在烏、白池擊敗李繼遷軍,斬首五千級,生擒兩千多人,俘獲米募(一作未慕)軍主、吃囉指揮使等二十七人、馬二千匹、兵器及鎧甲數萬。 此戰中,諸將耽誤規定的期限,只有范廷召與王超歷經大小數十次交戰,多次獲勝,得到太宗嘉獎。 不久後,范廷召任並、代兩路都部署。
至道三年(997年),范廷召轉任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並領河西節度使,任定州行營都部署。
瀛莫交鋒
鹹平二年(999年),遼聖宗率軍親自南征,宋真宗也親往河朔,派馬步軍都虞候傅潛統兵八萬迎敵。傅潛怯戰固守,使得遼兵長驅直下。當時范廷召與都監秦翰、大將桑贊等人多次催促傅潛發兵,傅潛都未聽從。 范廷召大怒,因而辱罵傅潛說:“你性情膽小,竟不如一個婦人。”傅潛無法回答。後因范廷召催促不已,傅潛才分出騎兵八千人、步兵兩千人交付范廷召,命他在高陽關迎擊遼軍,並許諾要派兵支援,但最終還是逗留不出。
范廷召出兵後,向高陽關都部署康保裔去信求援,約定第二天合擊遼軍。 此時,遼梁王耶律隆慶至瀛州,范廷召於中山分兵禦敵,結成方陣來出師,被遼御前侍衛蕭柳沖亂陣型。 此時,康保裔率軍來援,在瀛州西南的裴村與遼軍激戰,但范廷召已於約定日期的前一夜遁走,致使康保裔孤軍被圍,力戰而亡。 其後,范廷召與蔚昭敏、秦翰等引兵追擊遼軍,於莫州城東三十里處擊破遼軍,捷報中稱此役斬首一萬多級,奪回被擄去的老幼數千人,獲得眾多鞍馬、兵仗。 戰後,范廷召因功加官檢校太傅,增加租賦食邑,又改任殿前都指揮使。
病重去世
鹹平四年(1001年)正月,范廷召病重。同月初八,真宗親臨慰問。不久後,范廷召去世,享年七十五歲,獲贈侍中。
主要成就
范廷召從軍四十多年,自後周顯德年間開始,曾隨周世宗戰高平、征淮南;北宋時,從征李筠、李重進,參與宋滅北漢之戰、雍熙北伐、徐河之戰,並出擊李繼遷,多次獲勝。雖在遼國南征時,敗於遼梁王耶律隆慶,並失期遁走,致使大將康保裔陣亡。 但其後於莫州東追破遼軍,亦斬獲頗多 。
人物評價
李燾:廷召善騎射,在軍中逾四十年,由顯德以來,凡親征,未嘗不從也。
脫脫:真宗澶淵之役,高瓊之功亦盛矣。范廷召年十八,能手刃父仇;瓊將磔於市,幸以逃免;葛霸善擊刺馬射,給事藩邸:皆非素習韜略者也。及其出身戎行,迭居節鎮,而卓有可觀,由所遇之得其時也。或謂瓊頗自用,謀議不及參佐,而洞曉軍政;霸雖失於巽懦,而能謹直自持;廷召性雖癖,在軍中四十年,累從征討,所至有功:皆不害其為驍果也。
謝肇淛:范廷召所至,鳥雀皆絕,射之酷者也。
柯維騏:高瓊、范廷召並少年無賴,意命異日脫蟠乘運,功顯而身榮。
蔡東藩:李繼遷一狡虜耳。待狡虜之法,只宜用威,不套用恩……為宋廷計,應簡擇良將,假以便宜,俾得聯絡蕃酋,一鼓擒渠,此為最上之良策。乃不加撻伐,專務羈縻,彼勢稍蹙則託詞歸陣,力轉強即乘機叛去,至若至道二年之五路出師,李繼隆等不戰即還,王超、范廷召,雖戰退繼遷,亦即回鎮,彼殆視廟謨之無成算,姑為是因循推諉,聊作壁上觀乎?然威日墮而寇且日深矣!
逸聞趣事
發矢貫三
范廷召擅長騎射,一次出獵時,有一群鳥飛過,范廷召發箭射擊,一次射穿三隻鳥,旁觀者都感到驚異。
性惡禽驢
范廷召厭惡飛禽,他所在的地方一定將飛禽彈射殆盡;他尤其討厭驢鳴,聽到驢叫一定將其擊殺。
家族成員
父親
范鐸,被鄉中品行惡劣的年輕無賴殺害。
兒子
范守均,官至散員都虞候、演州刺史;
范守信,官至內殿承制、閣門祗候;
范守宣,官至內殿崇班;
范守慶,後改名珪,官至西京作坊副使、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副使。
1.范守均,官至散員都虞候、演州刺史;
2.范守信,官至內殿承制、閣門祗候;
3.范守宣,官至內殿崇班;
4.范守慶,後改名珪,官至西京作坊副使、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副使。
史料記載
《宋太宗皇帝實錄》( 錢若水等 編修)
《隆平集·卷十七·武臣》( 曾鞏 撰、彭期訂)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 脫脫 、 阿魯圖 總裁)
《宋史新編·卷三十八》( 柯維騏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