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
阜平縣氣候為大陸性季風氣候,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區,冬季寒冷、乾燥、少雪,春季多乾熱風,夏季高溫、高濕、降水集中,秋季秋高氣爽。年均氣溫為12.6℃,常年積溫故知新801.9℃。年均降水量為550-790毫米;無霜期140-190天,地方小氣候特徵明顯。物產
范家溝所在地自然資源豐富,是河北省農副產品出口基地縣。農副產品種類多,產量大:阜平大棗馳名中外,達3000多萬株,年產上億斤,以大棗為原料的深加工發展到8大系列30多個品種。核桃、板栗、花椒盛譽國內外市場,是出口的名牌產品;阜平土豆以個大、可口、富含多種維生素著稱,種植面積4萬多畝,年產2億多斤,是理想的土豆種子基地。礦產豐蘊,有大規撞開發的得天獨厚條件。現已探明的主要礦種,花崗岩總儲量45億方、鐵2億噸、金12噸。墨玉花崗岩被譽為“中國一號黑”而走俏海外,優質石灰岩、雲母、銅、鋁等儲量也十分豐富。目前全縣花崗岩開採、加工企業 140個,年加工能力25萬平方米以上;選鐵煉鐵廠12個,年加工鐵精粉產量達20萬噸,生鐵2萬噸。全縣328萬畝山場,有著豐盛的飼草資源,以縣冷凍廠、皮毛廠為加工龍頭,以萬隻羊場、萬頭肉牛場為養殖龍頭,全縣牛羊兔飼養總量已逾30萬。旅遊景觀美不勝收,有明朝萬曆年間修建的“古長城”, 康熙帝御馬刨出的“馬刨泉”, 千姿百態的石佛堂,有康熙御寢的“龍宿庵”,長萬米的活岩溶地形“金龍洞”,能滋潤肌膚,醫治百病的溫泉有四處。有慰藉先烈不朽英靈的“烈士陵”,“乾人墓”, 銘刻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光輝業績的城南莊革命紀念館。歷史沿革
范家溝位於太行山腹地冀晉交界處,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據《河北現名考源》記載,“阜”為“盛“,縣名寓“興盛平安”之意。早在夏商時代境內就有人類居住,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始置阜平縣。明清時期阜平為“畿西屏障“,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阜平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發生過一系列重要的歷史事件,對阜平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曾湧現出許多著名的優秀歷史人物,為阜平的昌盛做出了可貴的貢獻。他們的英雄業績必將受到阜平人民世世代代的懷念和傳頌。范溝所在地是一塊孕育革命的紅色土地。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就有一批先進人物在此傳播革命火種,建立了中共阜平縣小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挺進阜平,在這裡建立了中國北方第一個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阜平縣政府。抗日戰爭時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被譽為“模範根據地的模範縣”。這一時期的阜平為中共中央北方局、晉察冀邊區和軍區司令部所在地。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阜平工作和戰鬥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次革命戰爭中,阜平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新中國成立後,阜平人民發揚老區光榮傳統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縣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前進,使阜平發生了滄桑巨變。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產量逐年遞增。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已成為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資源優勢日益轉化為經濟優勢,初步形成了以化工、水泥、石材、食品、冶煉為主的工業體系。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公路四通八達,通信條件先進,廣播電視發展迅速,市場繁榮興旺。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阜平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充分證明,阜平的歷史是一部阜平人民推動社會前進的歷史,是一部阜平人民創造輝煌成就的歷史。阜平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光輝歷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范家溝人傑地靈,是塊寶地。出過不少名人。居民和諧相處。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