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坑村

范坑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據講在明末清初有姓范者在此居住過,故采首冠姓氏配合地理形狀而取名曰:“范坑”。該村原始森林千柯竟翠萬木蔥籠,十分陰涼,難免猛獸毒蛇成群出沒,加上瘟疫流行缺醫少藥。因此,范姓十分恐懼不得不搬遷異鄉,人去村棄,只留下地名。

基本信息

范坑村

范坑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據講在明末清初有姓范者在此居住過,故采首冠姓氏配合地理形狀而取名曰:“范坑”。當年這裡是原始森林千柯竟翠萬木蔥籠,十分陰涼,難免猛獸毒蛇成群出沒,加上瘟疫流行缺醫少藥。因此,范姓十分恐懼不得不搬遷異鄉,人去村棄,只留下地名。查閱《陳氏家譜》記載。於清乾隆辛卯年(公元1771年),陳公成煜從距范坑二里路的馬頭村帶領兄弟十個人遷移范坑築室而居。當時這裡雖然是荒山野地,妙在形勢有天然奇山秀水的勝境,南北屏嶂山意幽閒清通靈秀,西東流水彎彎曲曲清坑泛綠,村形如巨船揚帆,地勢似雙鳳朝陽。田可耕兮可墾,屢各年豐,繁衍子孫。歷史長河一瞬間,陳氏遷居范坑至今只有235年,人丁十分興旺,發展人口達4000餘人,村里常住2900多人外,其餘散居美國、台灣、北京、上海、大連福州、廈門等地。解放前,范坑成立鄉公所,管轄範圍除現有范坑鄉外,還有潭頭鎮的下洋村、上白石鎮的不老村圓潭村、壽寧縣的南山下村,該鄉屬九區(社口)管轄之下。解放後,撤鄉建立管理區,隸屬上白石(二區)區管轄,其中於1958年單獨建立範坑人民公社至1959年撤掉,又合併歸上白石公社管理。1985年7月1日,經省批准在范坑所在地新建范坑鄉。范坑村過去流傳一首這樣的歌謠:“范坑地處山頭下,鳥難飛過猴難爬。乞丐路過不歇腳,姑娘難找好夫家。”幾經改朝換代,范坑未曾出過一個舉子和大學生,“種田郎仔沒書讀,山雞難飛鳳凰台。”1977年,堅冰打破,航道開通,在鄧小平撥亂反正力主恢復高考後,范坑村破天荒地考出一個清華大學生,從此之後,一個接一個先後出了留美生和留美博士後,國內博士生和研究生6人以及大學生60多個。黨把文化送范坑,1958年成立了范坑村農民俱樂部,拿起筆桿保衛印把,開始業餘文藝創作,連年參加農村文藝會演連年得獎,1965年范坑俱樂部派代表參加全國青年文學創作積極分子代表會議,並在會上作典型發言,受到周恩來、周揚接見。1965年省出版社出版專集《范坑鑼鼓》。1976年小戲《高山紅梅》參加省戲曲會演獲創作一等獎;1980年畲歌小戲《考女婿》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創作獎,《人民日報》評論:“如清澈的泉水”;1983年現代戲《雙定牌》參加全省農村劇團調演獲創作二等獎,並被省電視台評為農村優秀題材現場轉播。特別是建鄉後,范坑村在變化,廣播電視、電燈、電話和公路等五通,新開闢200米長范坑街,兩旁鋼骨混凝土建築高層樓店80座拔地而起。開鑿占地400平方米水庫養魚調節氣候,村尾新建採用混凝土為材料仿古廊橋飛架南北兩岸,鎖結水口,既方便來往走動,又增加一道亮麗風景線。村北山峰至今仍留下獨一無二的原始森林200多畝,使山頭戴帽,保持水土。村南保持千竿翠竹,拔節挺長,使南北修竹茂林濃陰密障,蒼勁聳秀,意態凌雲。近年來,范坑村成立了鳳山茶廠,每年有乾茶千擔以上銷售全國,頗負盛名。[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