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儉

范儉

范儉,1977年出生。199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2006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曾在中央電視台從事紀錄片創作多年,2007年開始獨立紀錄片製作,其作品曾入選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等多個國內外電影節。2010年,范儉開始國際聯合製作紀錄片,他拍攝的汶川震後再生育題材紀錄片《活著》與日本NHK等國際電視機構展開密切合作,2011年將在全球各大電視機構及電影節播映。

基本信息

作品年表

2016 《搖搖晃晃的人間》(STILL TOMORROW),獲得2016IDFA長片競賽評審團大獎 IDFA Special Jury Award for Feature-Length.

2015 《吾土》(My Land)81分鐘,入圍2015釜山電影節;入圍2016柏林電影節

2015 《尋愛》(紀錄片)97分鐘 (聯合導演,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出品)

2003《反思非典》(紀錄片)43分鐘(入選法國里昂展映)

2004《競選》(紀錄片)93分鐘

范儉 范儉

2006《在城市裡跳躍》(紀錄片)118分鐘 (參加電影節: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2006,牛津-米爾頓凱恩斯紀錄片電影節2007,馬德里紀錄片電影節2007,雲之南紀錄影像展2007,中國紀錄片交流周 2007,中國獨立影像展2007。)

2008《的哥》 (紀錄片)68分鐘 (入選中國獨立影像展十佳紀錄片,參加香港亞洲電影節、英國牛津紀錄片電影節等多個國內外電影節。)

2009《道者》(紀錄片)93分鐘

2010《我的理想》(紀錄片)5分鐘(獲南方多媒體短片節紀錄短片銀獎)

2010《斷裂帶》(紀錄片)57分鐘

2010《活著》(紀錄片)90分鐘

作品簡介

《反思非典》

這部紀錄片從另外一個角度記錄了中國所經歷的非典這場災難,這就是反思的角度、理性的角度。為什麼我們會經歷如此痛苦的災難?為什麼那么多人會死去?誰來承擔責任?這部紀錄片在這些問題上進行了深刻地反思,這種反思來自於北京的六位學者的深入分析以及對非典時期重大新聞的另外一種角度的展示,而非典時期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則給了這種反思以影像上的佐證。

《競選》

2003年是中國5年一度的基層人大代表選舉年,這年年底,北京有23位普通公民自薦競選各區縣人大代表(以往的選舉都是組織推選而不是自薦競選),如此大規模的獨立、自薦競選在新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被媒體稱為“北京現象”。本片記錄了這些自薦競選人中北大學生殷俊複雜而艱難的參選歷程,並揭示了在政治行為背後鮮為人知的情感動因。

《在城市裡跳躍》

一個一心想為中國農民說話的理想主義者,一個努力想融入城市生活的農村青年,一個在城市與農村間漂來盪去的年輕女孩,一個將金錢和文學的氣息混雜在一起的叛逆者,他們身上流著鄉村的血,靈魂卻在城市裡戴著鐐銬跳舞。他們一次次地回歸家鄉,又一次次地從家鄉逃離;他們一次次地奮力掙脫枷鎖,卻又一次次地回歸自己的本色。何處是家的方向,何地是精神的皈依,在一片都市叢林中,他們疾疾前行,默默嘆息。

《的哥》

北京,中國的坐標,一個急劇現代化的城市。夜色掩映,欲望生長。

計程車,在這個城市裡洪流里川流不息,似乎永不停息。

出租汽車司機,北京人,三十幾歲,結婚七年,在這個城市最有激情的時候,他的人生已沒有激情。

乘客:教師、醫生、學生、生意人、嫖客、妓女、教徒,各色人等。

春天,司機跟每個乘客說:“明天要有沙塵暴。”乘客們對即將到來的沙塵暴並不在意,他們仍舊朝著既定的方向前進。夏天,司機不停跟乘客抱怨:“結婚七年,妻子已不愛他。”乘客們的人生也各有幸福與苦衷,有人剛剛失戀,痛楚萬分;有人不遠千里來北京的夜總會看望一個老情人;還有人告訴司機,不幸的婚姻不必勉強。秋天,司機想尋求逃遁之地,是歸隱佛門還是棄世而去,乘客們給他不同的反應與回答……

寒暑易節,夜色未變,夢想、欲望、人性、世態都在這城市中交織。

《道者》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自東漢道教創始人張天師在江西省龍虎山建立宗教組織以來綿延幾千年,本片拍攝的就是在龍虎山這箇中國道教的發源地的幾位與道教有關的人,他們有的是道士,有的是練習道教功法的高人,有的是守護道教神靈的農民,他們學道、傳道、宏道,圍繞“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最根本的命題展開他們的生命藍圖。

《我的理想》

你的理想是什麼?你還有理想嗎?你小時候的理想是什麼?長大後的理想又是什麼?在這個時代,我們已很少思考這些問題。本片採訪了一組小學生和一組大學生,請他們分別說出自己的理想,迥異的答案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理想到底是什麼?理想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我們的理想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斷裂帶》

劉猛本來是河北的一個大學老師,也曾在北京做心理諮詢師,收入頗豐,四川大地震後,劉猛來到四川災區做心理救援志願者,一年多的時間,他一直堅守沒有離開,他想在四川建立中國自己的災後心理救助模式和NGO組織。一年多後,劉猛和他的團隊已經建立起以社區為基礎的心理救助模式,他所服務的都江堰的板房區沒有發生一起心理危機爆發案例,他建立的“媽媽之家”也成為失去孩子的母親們的心理庇護所,劉猛也和民政部的官員多次對話,試圖推動中國NGO制度的發展……就在劉猛逐漸接近他的目標時,他卻不得不要按照當地基層政府的要求離開他所服務的板房區,不得不要解散他的團隊,甚至不得不要放棄他在地震後的土地上所做的一切工作,這究竟是為什麼?媒體們紛紛猜測,受災民眾道路以目,劉猛緘默不言。官方說法與民間呼聲在板房區交錯流傳,劉猛只是默默收拾行囊,他真的要離開嗎?

《活著》

2010年的春天,家住四川都江堰板房區的葉紅梅開始了第二次試管生育的過程,她原本的孩子在汶川地震中遇難。地震中有子女死亡或傷殘的家庭有六千多個,由於中國的計畫生育政策,他們大多失去了惟一的孩子,其中有五千多個家庭準備再次生育,她們當中很多人相信死去的孩子能“輪迴”到新生命中來。馬軍是都江堰的喪子母親中第一個試管嬰兒懷孕成功的,這些母親大多是高齡產婦,很多人選擇試管懷孕。馬軍的成功給了葉紅梅鼓勵,雖然第一次試管嘗試以失敗告終,但葉紅梅還是勇敢地嘗試第二次,這一次她的身體面對極大的考驗,她能成功嗎?蒲莉和葉紅梅、馬軍都不同,儘管也在地震中失去孩子,但她不想再生育,她認為新的生命不能替代過去那個生命。但上天弄人,蒲莉卻意外懷了孕,懷孕後她又遭遇了嚴重的妊娠高血壓,這會危及她和胎兒的生命,她能挺過來嗎?這些母親們的孕育會有怎樣的結果?痛失骨肉後她們的生命將如何繼續?

獲獎記錄

上海國際電影節
  • ▪ 2017 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金爵獎 搖搖晃晃的人間 (提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