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莊鎮

英莊鎮

英莊鎮位於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西南部,距市中心26.4公里,西、南與新野縣歪子鎮接壤,北與陸營鎮相鄰,東隔白河與宛城區瓦店鎮相望。全鎮南北長14 公里,東西寬13.5公里,耕地面積5900公頃。轄後英莊、前英莊、尹營、大營、王唐莊、張旗營、賈營、西張營、南屯、河東、嶺崗、南劉營、東坡、胡營、劉冢、孫集、賀莊、於崗、堰岔、趙莊、橡子樹、高營、呂盤、官寺、段寨、李胡、西劉營27個行政村,104個自然村,27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9萬餘人。

基本信息

概況

英莊鎮位於南陽市區南,距市中心26.4千米。轄後英莊、南屯、張旗營、賈營、河東、前英莊、尹營、王塘莊、大營、呂盤、趙莊、橡子樹、堰岔、高營、於崗、孫集、劉冢、東坡、大胡營、賀莊、南劉營、嶺崗、官寺、西劉營、李湖、段寨、西趙營27個行政村。南(陽)新(野)西線公路穿境。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代碼]411303107:~200後英莊村 ~201南屯村 ~202張旗營村 ~203賈營村 ~204河東村 ~206前英莊村 ~207尹營村 ~208王塘莊村 ~209大營村 ~210呂盤村 ~211趙莊村 ~212橡子樹村 ~213堰岔村 ~214高營村 ~215於崗村 ~216孫集村 ~217劉冢村 ~218東坡村 ~219大胡營村 ~220賀莊村 ~221南劉營村 ~222嶺崗村 ~223官寺村 ~224西劉營村 ~225李湖村 ~226段寨村 ~227西趙營村

沿革

1958年建英莊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89.4平方千米,人口7萬,轄後英莊、前英莊、尹營、大營、王唐莊、張旗營、賈營、西張營、南屯、河東、嶺崗、南劉營、東坡、胡營、劉冢、孫集、賀莊、於崗、堰岔、趙莊、橡子樹、高營、呂盤、官寺、段寨、李胡、西劉營27個行政村。

基本情況

境內交通形成了以南鄧高速公路 為脊柱,以省道趙四路,縣道唐鄧路、潦英路、龍鳳路為骨架,以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為脈絡的遍布全鎮的交通網路,交通十分便利。境內有白河、潦河、華河三主要河流,由東到西,源北南流,地勢自北向南稍有坡降,海拔105米到100米之間,年均降雨量在830毫米左右,大部分地區屬白河、潦河、華河沖積平原,土壤以潮土、黃壤土為主,其中潮土占60%,黃壤土占32%,余為砂姜黑土和風砂土。土地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是南陽市有名的井灌區,耐旱耐澇,排灌條件好,適合種植多種作物,主要有小麥、花生、玉米、紅薯、棉花、芝麻等。境內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後英莊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英莊鎮人民政府駐地後英莊村。1949年成立英莊區,1958年為英莊人民紅旗公社, 1984年改為英莊鄉,1999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建鎮為英莊鎮。

代碼

411303107:~200後英莊村 ~201南屯村 ~202張旗營村 ~203賈營村 ~204河東村 ~206前英莊村 ~207尹營村 ~208王塘莊村 ~209大營村 ~210呂盤村 ~211趙莊村 ~212橡子樹村 ~213堰岔村 ~214高營村 ~215於崗村 ~216孫集村 ~217劉冢村 ~218東坡村 ~219大胡營村 ~220賀莊村 ~221南劉營村 ~222嶺崗村 ~223官寺村 ~224西劉營村 ~225李湖村 ~226段寨村 ~227西趙營村

經濟發展

英莊鎮大蔥基地 英莊鎮大蔥基地

農業經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消滅了封建土地制度,初步解放生產力,使農業生產得到了一些發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在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出現了空前發展的新局面。到2005年底,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77960萬元,財政收入在農業稅全免的情況下完成252萬元,人均現金收入達2941元。

80年代英莊鎮的農業經濟狀況主要是圍繞種植糧棉,解決農民溫飽這一主旨,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抓大方、高產田、試驗田,加大科技投入,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的種植模式,採取麥棉套種,菜棉套種、瓜棉套種,提高複種指數,增加農民收入。

進入90年代,大跨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農、林、牧、魚全面發展,按照“圍繞城市、發展高效農業,依託城市,發展鄉鎮企業,服務城市,發展二、三產業”的工作思路,重點抓棉花、林果、蔬菜、養殖四大主導產業,到1996年全鄉棉花面積達到3.5萬畝,發展優質蘋果10000畝,菜田面積達到9000畝;在棉花生產上,重點推廣了三膜覆蓋技術,提高棉花單產,增加農民收入,1996年全鎮棉花總產突破1000萬公斤大關,人均純收入突破1000元。

1997—2000年,重點發展了以塑膠大棚和“渡淡”菜為主的蔬菜生產,塑膠大棚發展到600畝1000餘座。2001年,培育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到2005年底,全鎮常年菜田面積達到19000畝,形成了以南屯、河東、張旗營、趙營四個村為主的5000畝優質黑分蔥基地,產品遠銷青海、西藏、甘肅等地,蔬菜生產已成為全鎮的主要支柱產業,年產值達到9500萬元。

鄉鎮企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在農村實行了搞活農村經濟的政策,廣大農民以新的經營意識,把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起來。一大批企業諸如畜禽飼料添加劑廠、維生素K3廠,隆滕鐵礦廠逐步發展壯大。到2005年底,全鎮企業已發展到860家,涉及建材、建築、食用油加工、農副產品加工、醫藥等多個領域,產值達到 50300 萬元。

小城鎮建設:英莊鎮把小城鎮建設工作作為繁榮、活躍農村經濟的重要工作來抓。1984年,投資100餘萬元建成集鎮雛形;1999—2000年,超前規劃,加大市場開發力度。融資800餘萬元,在原集鎮基礎上,開發了集鎮西區,2001年,融資500餘萬元投入集鎮建設,使鎮區面積達到了3.2平方公里;形成了蔬菜、水果、糧油、畜禽、肉蛋、日用百貨、小商品、文化用具、水電、竹木九大專業市場。2005年又爭取資金100餘萬元,開發建設了環鎮北路,使集鎮達到了合理布局、商賈充盈,促進了經濟繁榮,2005年該鎮跨入了南陽市明星小城鎮行列。

勞務經濟: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大城市和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有眼光的農民開始走出家鄉外出務工經商,到90年代末外出務工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他們被稱作農民工。英莊鎮是一個農民工輸出大鎮,每年有12000人左右外出務工,分布在全國二十餘個省、市,年可創收勞務經濟達8000萬元。

文化事業

教育事業

英莊鎮 英莊鎮

全鎮原有高中一所、國中五所、國小27所,成人教育學校一所;2005年為整合最佳化教育資源,一所高中併入南陽市八中,改五所國中為兩所中學,27所國小為5所國小,達到了國中城鎮化,國小中心化,使教育教學資源得到了合理開發,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學水平。2005年底在校學生達到 6000餘 人,任課教師500餘 名。

文化科技

鎮建有文化站,影劇院,廣播電視站,並實現了有線電視村村通。到2005年底全鎮建成村級文化大院8個,並配套完善了圖書館,閱覽室,文體活動中心等設施。

醫療衛生

2005年底全鎮有中心醫院一所,村級衛生所27個,個體診所14家,醫務衛生技術員 121 人,擁病床30 張。2005年投資300餘萬元建成了鎮衛生院綜合大樓,添置了一批先進醫療設施,使醫療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鎮衛生院達到了“一甲”標準,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鎮。

人民生活

全鎮基本實現了住房樓房化,人均住房面積達到 41 平方米,全鎮27個村全部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徹底改變了農村舊面貌,各種電器電冰櫃、洗衣機、空調、機車已在農戶普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