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尖

英山尖是英山縣獨具特色的旅遊觀光景點,距英山縣城東北20公里許,海拔高程1123米。東與安徽岳西接壤,西南與本縣楊柳鎮相連,西北與本縣雷店鎮為鄰。國營英山尖林場場部坐落在英山尖下西面山中。

景點

英山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獨具特色的旅遊觀光新奇去處。 這裡著名的景點有風洞、通天梯、狗耳井、畫眉跳架、道士磕頭、鯰魚石、羅漢洞等,更為動人心魄的是古戰場、古城寨的西門城、南門塔、東門崗、北門溝等遺蹟。英山尖位於英山縣溫泉鎮的東北部,屬楊柳鎮管轄,橫跨英山、岳西兩縣。相傳英山縣縣名即由英山尖引申而來。安徽省稱英山尖為羊角尖,其海拔高度為1128.1米。

英山尖 英山尖

在英山尖,到處都可以尋到古人留下的足跡,到處流傳著美麗動人的傳奇故事。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楚漢戰爭中,成為漢高祖得力幹將,為劉邦擊滅幾倍於己的項羽,打下江山建立西漢政權、又被劉邦迫害致死的漢代名將的英布,其屍體就被他的部將周成埋葬在王家界的金盆架。由於英布葬於此地,英山尖便因此得名。

在王家界還流傳著民間敷衍的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這裡叫王家界,其實到現在,並沒有一家姓王的,而在這裡王家興旺時留下的痕跡卻永遠地流傳著。如“三龜戲月”、“月照明塘”、蜂窩石、添馬場、牽馬坪、紅竹園等等,如今已成為地名的代稱了。

在王家界有個叫石人山的地方,山形險峻。其中有個向前延伸高高聳立的岩石崗,三面如刀切成,五百餘米高。左側有個吃人石,高三十餘米,直徑八米,頂部有個很大的石叉,似倚天長劍,直刺藍天,在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可以看到它高矗的雄姿。右側有個巨型石洞,洞大無比,內可容30餘人。洞前面和右側極為陡峭,通往石洞只有一條羊腸小徑,並無它路可攀。

由於英山尖地形峭拔,如鶴立雞群,它控引皖鄂,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又因為它離英山縣城較近,這裡便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據傳,明朝末年高迎祥、李自成革命走義軍,清朝後葉洪秀全太平天國革命軍的部隊曾在這裡集結、駐紮並戰鬥過。

這裡還留下了許多古代戰場的遺蹟。位於英山尖西南側四公里處的“世安寨”,海拔高度為777米,據傳說是在明代建起的,那時叫“主簿寨”。這個寨立有四個石門,如今只剩下一些殘破的城牆和一個較完好的西門。門的腳下還掩埋著被打破的門楣。

在英山尖北面一公里處有個“一人寨”,占地五十畝,只有一個石門可以出入,門的框架至今還在。在對面,東莊畈村還有個“游擊寨”,這三個寨堡形成三角鼎立的局面,遙相回響,彼此支援。

在英山尖南側三三公里處有條從山腳到山頂五百米長的通天梯,大都是鑿石而成,最窄處只能一人爬行。再下方還有一個風洞,常年是二級風。冬天是暖風,站在洞側毫無寒感;夏天是涼風,無論多熱,只要在這裡一站,便汗乾身爽,使人流連忘返。

此外,英山尖還有狗兒井、畫眉跳架、道士磕頭、鯰魚石、羅漢洞等富有詩意與傳奇色彩的最高景勝,它同樣具有魅力,讓人神往。

由於英山尖有特有高度和良好的氣候條件,所以它的生態環境極佳,這裡的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

春天以蘭草花、映山紅最多且最普遍。蘭草花除了淡綠色,還有白色、桔黃色。映山紅有深紅色和藍色、紫色、紫藍色,其中尤以紅色最多。還有野桃花、紫金樹花、山茶花等。此外,漫山遍野的紅楓以及冬天的尋景也別具風韻。

夏秋之交還有隨手可摘的山楂果,獼猴桃等山果野味。多種竹木、鳥獸在英山尖也隨處可見。

自1975年,特別是1980年以後,到這裡來遊覽觀光的越來越多。最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是4000人次。時間主要集中在三至七月間。這些遊客有外省的,本省的;有的是來觀光的,有是來賞花的,有的是來寫生的,有的是來憑弔古人的,有的是來考察的。他們一個個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們不辭勞苦,爬山涉水,來到英山尖的呢?

站在英山尖主峰,放眼望去,羅田、蘄春、霍山、太湖、岳西等幾縣便在眼底。峰巒層疊,錦如地毯。蜿蜒曲折的河流,如白色紐帶纏繞在山間。天上的浮雲朵朵,象瞬息即變的萬花筒,千姿百態。這般景致,使人想起了南宋大詩人謝眺“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的千古絕句。當雨後清晨,乳白色的霧浪,洶湧澎湃,真象大海張潮時的波濤,有時,在天氣晴明的早晨或傍晚,雲霧纏在山間靜止不動,你可沿著山間小徑直上,如真的進入“五里霧中”。而雲上一座座山峰便一目了然,好像是天宮仙境中的寶島…… 漫山遍野的蘭草花、映山紅等花競相怒放的時節,各色各樣的粉蝶、鳥兒攸閒地飛來舞去。遼闊而蔚藍的空際,邈遠而又淑小的群山相映成趣,很是壯觀。這時節的英山尖,那種醉人的芳香,那種清馨的蜜意,你無論多么勞累,多么憂愁,只要來到這裡,就會勞累頓失,目眩神搖。還有那低矮的老松,畫眉跳架的飛鳥,採擷花粉的昆蟲,漢代名將的墓冢,古戰場城堡的遺址,甘甜如飴的溪泉,撲朔迷離的動植物,爭為奇觀的立石,引人入勝的通天梯,神奇的風洞,如一抹抹晚霞的紅楓,令人耳目一新的冰山雪景,富有吸引力、激動人心的傳說等等,所有這些富有魅力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民間故事交織起來,給英山尖披上了一層迷人的面紗。正是這迷人的面紗,像巨大的磁場一樣,吸引著遠近的遊客向這裡蜂擁而來。

名字由來

英布-湖北之窗新聞網 英布-湖北之窗新聞網

英山本地人流傳下來的故事,英山名稱來源為英山尖上的英布墓。

英布寨,又曰世安寨,面積500畝,原來四方各有一門,均建在險要隘口平緩之處,一眼可看到幾十公里遠的三方地域,“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歷來為兵家所必爭。西漢名將英布曾在此屯兵,清朝太平天國大軍曾在這裡戰鬥過。古城寨在清末民初時期,大部分被毀,僅存斷壁殘垣,只有西城門尚保存完好,英山尖頂巨岩上標插戰旗的四大連環石眼尚在。昔日的添馬場、銅鑼崖、藏馬窩、大倉垸、細倉垸、學堂垸、鐵爐坳、落頭坳等均與英山尖“王家界”王氏兄弟立寨稱王造反失敗的傳說有關,這些已成為英山尖山中地名的代稱。滄桑厚重的人文勝跡猶如歷史的隧道,人至身其間,馳思遠古烽煙,令人魄動心搖。

位於英山尖北面的王家界金盆架上,埋葬西漢傑出名將九江王英布。相傳,此山自葬九江王英布後便更名為英山,英山縣因此而得名。

古籍記載

英山大尖尖頂巨岩凌空,二尖岩石中間有連環旗桿園洞尚存。志載:“英山尖,山為英邑之冠,縣以此得名”。“相傳,英布屯兵於此。下有銅羅岩、藏馬窩……九江王英國公墓”。這裡風光奇特,懸崖峭壁,險石嵯峨,奇松怪木,羈石攀生,古寨石城,殘垣霞染,一峰獨聳,直插雲霄。站在英山尖峰頂,放眼四望,羅田、圻春、霍山、太湖、岳西及英山大地均收眼底。雨後晴嵐,霧浪奔涌,雲海波濤,腳下騰翻。身臨其境,血涌如潮,天地茫茫人生渺渺之感油然而生。

相關傳說

英山尖大小山脈其形均似象鼻挽水狀,一些大山石亦似象形。相傳,大別山原是東海汪洋,英山尖下正是東海眼。秦始皇趕山塞海,將英山尖一鞭打來此處塞住東海眼,由此,奇崖、奇石、奇觀、奇景集於英山尖山中。一位遊人觀英山尖眾奇觀,情不自禁賦打油詩讚曰:“雙螺山下小茶園,嶺上樓台頻望仙。群象朝山鼻挽水,鯿魚戲水釜中歡。足寫天書憑君辯,仙人指路步登天。古寨城門朝西敞,英山尖上覽江山。阿彌陀佛和尚石,三景生輝蔚大觀。英布將軍長側臥,沙漠松木霧中仙。仙人脫帽松迎客,女媧托石為補天。乳象待哺情意厚,雛雞偎母意怡然。令牌虎符雙失落,鯿魚懷子隱東山。小象垂耳聆號角,神龜拜旗氣沖天。”詩中均用景點奇觀連綴。其中最為神奇的要數“人參淌波”、“三象汲水”、“試劍石”、“風洞”等景觀。

傳說,英山尖被秦始皇一鞭打向東海,天翻地覆,西天如來大佛大驚失色,即命文殊菩薩火速到東海查巡,拯救蒼生。文殊菩薩不敢怠饅,即趕來坐騎雌雄雙象交替換騎,一路兼程來到了英山尖,只見漫山遍野眾魚無水可汲,奄奄待斃。文殊菩薩慈心大善,即命雌雄二象,一頭居南,一頭居北,用長鼻挽水,拯救眾海魚。雌雄二象忠於職守,從此長駐英山尖山中,所以英山尖大小山脈均為象形,連山上的一些石頭都象小象。文殊菩薩無力回天,只得回西天向如來復命。臨行之時,與雙象依依惜別,不忍離去。為不使雙象挨渴受餓,即取出隨身所帶的兩支人參,一支向北邊“人參河”拋去。從此,這隻人參即在此河中化作人參石,長約三丈余,其蒂、其身、其根,均為紅色,河水順其莖須長年流淌,名曰“人參淌液”,真是人間絕境。另一支則拋向南邊的一條小河,化作一長約二丈余的白人參石。更為神奇的是左邊“人參石”之下河邊一連三個巨百,均為象形,鼻伸向河中如汲水狀,名曰“三象汲水”。當地傳說,此乃文殊菩薩的坐騎雌雄雙象所育,英山尖山中的諸多象形石和象形山,均為雙象所生,總稱為“群象朝山”。

英山尖林場後右邊山徑直上不遠有一塊平地,靠山邊有兩塊小石頭頂起一塊大石頭,形似棺材蓋頭,頂正中有字,形如繁體“壽”字,此石名曰“壽冠”。由此前行即有一條小溪,小溪上有一巨壁,正中有一長方形的裂縫,形如劍插之口,溪中有河床,石上隱約有幾隻人足印,由此,其溪得名為“濯足溪”。越溪左行,又有一巨大峭岩,岩下有一扁洞,被稱為“風洞”,該洞涼風習習,人息於此,十分愜意。人說此洞直達江西九江,但無人入內探測。

傳說英布被害後,劉邦將其首級懸掛鄱口示眾,英布手下有員虎將名叫吳芮,偷得英布屍身,三天三夜直奔英山尖而來,行經“壽冠”石,即將英布屍身殮入石棺材之內。由於時間太長,英布屍身有臭氣,即到灌足溪洗手洗腳,沿溪向上尋找路徑,抬頭一望,眼前絕壁擋路,於是他抽出寶劍,向壁上一插,躍身而上,但未成功,遂轉身左行,來至風洞,才劈出一條路徑,即返身回壽冠處,將英布屍身背起,只見棺材陡然縮短,成為壽冠。吳芮無奈,只得將英布屍身背到風洞口吹風,以除臭味,直到臭味全無,才將其背到英山尖王家界金盆架英布墓地安葬。吳芮在墓側建起一草廬,孤守墓冢。為避免劉邦追查,剃髮為僧名為“了塵”和尚,後收了一些徒弟,在英山尖上造起了“文殊寺”,終生為英布誦經、超度。直到劉邦死後,惠王為英布平反,追封為“九江王”,“了塵”和尚才壽終園寂,留下了“壽冠”、“濯足溪”、“劍壁”和“風洞”的傳說。有遊人至此在風洞石壁上題詩一首曰:“深山尋古蹟,劍壁仰豪強。 英布王威在,風洞達潯陽。”深山懷古,獨具風情。

淮南王古墓

英山楊柳鎮與岳西縣古坊鄉境內,有一座自古以來就與已經開發的司空山和正在開發的明堂尖齊名的山峰,它兩峰並立像羊角,所以岳西人叫“羊角尖”,英山人叫“英山尖”,英山縣名因此山而得。 相傳在陸地形成的遠古時代,前面講的三座高山比著長高,眼看就要捅破天了,天庭上的如來急忙用手掌抽了司空山一耳光,至今從北面看司空山的頭還有些偏哩,又取下口中的旱菸斗敲擊在明堂尖上,將尖頂擊出一個大窪,如今成了一口塘,最後又操起坐著的板凳將羊角關從中打凹,行成兩個兩個並立的峰,這就是羊角尖得名的來歷。楊柳東莊畈與雷店有一個橫山崗,聽說也是因為和英山尖比著長被仙人踩了一腳。
英山尖山勢陡峭,直插雲端,北面是光滑的花崗岩絕壁,連猿猴也不能攀登,南面有條五六里長的白沙礫山脊,像條銀龍盤旋而上,這是人們登山的唯一通道,山上怪石形態萬千,像石蛋、石筍,像怪獸、飛禽、像床、椅凳……。山上有羅漢洞(洞中之小洞通九江)、一人寨等景點,兩峰均是巨石構成,站在山巔,英山縣的楊柳鎮、陶河鎮、岳西縣的白帽鎮、古坊鄉盡收眼底。
順英山尖向北而下,就是英山與岳西交界的楊柳東莊畈“王界”,這裡山重水複,道路崎嶇,歷史上從來是“三不管”地區,所以成了“避禍”和“隱居”的好地方,這裡有座小山峁,山名叫“金盆架”,山峁底部四周全部是大小均勻的天然石塊,像人工打制後砌成的。山峁呈圓形,四周光溜,像一口盆放在架子上,盆中間有兩座充滿神秘色彩的漢代古墓。墓一大一小,墓主是主僕兩人,當地人代代相傳說這是漢初曾封“九江王”“淮南王”的英布主僕之墓。
1967年,受極左路線影響,當地人為了建村部,挖開了古墓,小墓中未發現陪葬品,但墓主骨架出奇的高大,僅腿部直骨就比普通的人高出五寸,可見墓主生前必定是位身高達七尺的巨人,挖開主墓發現有一口長約四尺的柳葉寶劍,雖埋葬了幾千年,劍身也微微生鏽,但劍刃除有顆米粒大的缺口外,劍刃還鋒利無比,斫木削鐵如同泥土,劍身還可彎成圓形,鬆手立即變直,彈力很強,可見當年是“百鍊鋼化為繞指柔的”上等兵器。經磨洗,劍身上隱約可見“九江王英布”的字樣,掘墓的民眾又用竹篩篩濾墓中的泥士,發現了一枚三寸長的金質盔纓,用手一擦金光閃閃,這一傳說恰好印證了當地人自古相傳的一些故事。
老人們聽見更老的人說過,相傳在劉邦建立西漢之初,由於呂后誅殺功臣,並將越王彭越的屍體剁為肉醬,送給諸王,當淮南王英布接到肉醬之後,心知“狐死狗烹”的時候到了,十分恐懼,恰好又有人誣告他造 反。於是他被迫真的起了兵,但與漢軍交戰每次都大敗,但素有謀略的英布早知結局,事前就在軍中找一相貌相似者扮成自己,帶領殘兵與漢軍打最後一仗,他自己僅帶一名待衛暗地從九江潛回安徽的老家六安,後又逃至霍山,最後來到如今的岳西縣古坊鄉的王程村。一日,王程人看見家鄉來了一位頭戴鋼盔,衣甲不整,且用戰袍裹面的武士,武士雖身帶傷痕,但隨便一坐,就像座無形的小山,威嚴穩重,周圍的空間似乎一下子小了許多,給人一種無形的壓力,他的目光雖有些睏乏,但如同大風大浪後的海水,深不見底,別人的目光剛與之接觸,就像是站在萬丈高的海涯邊上隨時都會跌落一般,令人不寒而僳。他的隨從一直站在他的身後,簡直就是柄鋼槍,身體筆正,紋絲不動,像是插在地上,人們傳說,他只要走進誰家的大門,家中的斧頭,菜刀似乎卷了刃,砍柴切菜十分遲鈍,他的衣襟在山風的吹拂中,獵獵作響,像一面戰旗,他說話的聲音嗡嗡作響,如同一面戰鼓,聽他說話的人血液沸騰。主人偶爾取下裹面的戰袍喝茶,人們發現他的面頰上隱約地刺著“黥”字,他二人合牽一匹戰馬,馬無特別之處,身上還有槍傷,但馬系在村頭,連平時最兇猛的狗也不敢叫。那馬偶爾一聲嘶鳴,牛羊嚇得顫抖。兩人雖長相威嚴,有王者之氣,但說話和氣,操家鄉口音。他們走到王程村的太灣組時,太陽剛起山,主人說:“他年我若東山再起,必定封這裡為‘太灣’。走到今天的九畈坪時,當地人用酒飯招待了他們,席間主人又說:“他年若能再立國,他要封這裡為‘酒飯’”,吃完飯後,太陽快要下山了,兩人向英山尖方向走去,走到如今王程村的黑灣時,天色已暗,主人對隨從說,他要封這裡為“黑灣”,當地人知主僕二人定非凡人,於是暗中記下他們的話,把他們說過的地方分別更命為“太灣”、“酒飯坪”“黑灣”,除後人因嫌“酒飯坪”太俗,用了諧音更名“九畈坪”外,其他至今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