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白絹病

苜蓿白絹病,一種植物病害,熱帶、亞熱帶地區較為嚴重。

症狀

受害植株地上部分逐漸枯死,根部、根頸和莖基部有水漬狀病斑,皮層常縱裂,露出內部機械組織,病組織死亡,變為黃褐色。潮濕時莖基表面密生絹狀白色菌絲層,並可蔓延到病株四周的土壤上。菌絲後來變為淡褐色、褐色,形成大量稍近球形的菌核。

病原特徵

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有性階段為(Athelia rolfsii(Curzi) Tu.和Kimbriugh,異名:刺孔伏革菌(Corticium centrifuges(Lev.)Tul.),二羅氏伏革菌(C.rolfsii(Sacc.) Curzi);白絹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rolfsii(Sacc.) West.)。菌絲粗糙,直徑較寬,常生長成層或排列成柬狀。菌核直徑0.8-2.5毫米,大多為1.5毫米左右。菌核初為白色,後漸變成淺革色、淺褐色、深褐色,形狀很像白菜籽。菌核內部白色,外表光滑,成熟時易自菌絲上脫落。齊整小核菌的寄主範圍很廣,約有200多種植物,其中豆科牧草,如苜蓿、三葉草及豌豆等。來自不同寄主的菌株,致病力很不一致。

發生規律

環境條件顯著影響病害的發生,溫度在20-26℃時,雖發病但不引起病株迅速死亡,達到℃左右時,病株死亡迅速,15℃以下多不發病或發病很輕。故病害在溫度較高的南方為害較大。在砂質土壤發病較嚴重。

分布與危害

苜蓿白絹病(南方枯萎病)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但以熱帶、亞熱帶地區發生嚴重。美國和前蘇聯等國家報導,該病對三葉草和苜蓿都可使草地稀疏造成禿斑,造成減產。吉林,紫花苜蓿有此病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