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根線蟲

花生根線蟲

花生根線蟲,又名花生根結線蟲(Peanut Root Knot Nematode),俗稱地黃病、地落病、矮黃病、黃秧病等。二齡幼蟲侵入花生的幼嫩根尖,形成不規則形根結,線蟲鑽入花生根部中柱造成根液滲流,損耗養分,易引起次生病害。根結線蟲定居取食旱刺激根細胞增生,連續為害新根根尖,使次生根結成團(根結團),吸收養分困難。病株生長緩慢或萎黃不長,植株矮小,始花期葉片變黃瘦小,葉緣焦枯,提早脫落。花小且開花晚,結果少或不結果。線蟲還可侵害果殼、果柄和根頸,果殼受害形成乳白突起的小瘤,後蟲瘤呈褐色瘡痂狀,但較少見。果柄和根莖形成葡萄狀蟲瘤簇。

發生現狀

花生根線蟲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幾乎所有種植花生的國家和地區都有發生。我國最早發現於山東省,目前在山東、安徽、江蘇、河北、北京、遼寧、吉林、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陝西、甘肅、海南等省(市、區)均有發生,其中以山東發病最為普遍。花生感病後根的吸收功能被破壞,植株矮小發黃,結果少而稀。一般減產20%~30%,嚴重的可減產70%以上,甚至絕收。

危害症狀

花生根線蟲病主要為害植株的地下部,因地下部受害引起地上部生長發育不良。幼苗被害,一般出土半個月後即可表現症狀,植株萎縮不長,下部葉變黃,始花期後,整株莖葉逐漸變黃,葉片小,底葉葉緣焦灼,提早脫落,開花遲,病株矮小,似缺肥水狀,田間常成片成窩發生。雨水多時,病情可減輕。花生播種半個月後,當主根開始生長時,線蟲便可侵入主根尖端,使之膨大形成紡錘形蟲癭(根結),初期為乳白色,後變為黃褐色,直徑一般2~4mm,表面粗糙。以後在蟲癭上長出許多細小的鬚根,鬚根尖端又被線蟲侵染形成蟲癭,經這樣多次反覆侵染,根系就形成亂絲狀的鬚根團。被害主根畸形歪曲,停止生長,根部皮層往往變褐腐爛。在根頸、果柄上可形成葡萄穗狀的蟲癭簇。在果殼上則形成瘡痂狀蟲癭,初為乳白色,後變為褐色,較少見。剖視蟲癭,可見乳白色針頭大小的雌線蟲。病株根瘤少,結果亦少而小,甚至不結果。

病原

花生根線蟲病,病原線蟲有3個種,即花生根結線蟲MeloidogynearenariaNeal、北方根結線蟲M.haplaChitwood和爪哇根結線蟲M.javanicaTreub.。我國發生的主要是北方根結線蟲,在廣東湛江和海南發生的有花生根結線蟲。均屬側尾腺口綱、根結線蟲屬線蟲。花生根結線蟲和北方根結線蟲在形態上基本相同,都是雌雄異形。北方根結線蟲雌蟲梨形或袋形,會陰花紋圓形至扁卵形,背弓低平,側線不明顯,尾端區常有刻點,排泄孔位於距頭端1.5口針長處。雄蟲線狀,頭冠高而窄,頭區與體軀有明顯界線,側區有4條側線,頭感器長裂縫狀,背食道腺開口到口針基球底部長4~6μm。2齡幼蟲線形,1號小種平均長413μm,2號小種平均長475μm。花生根結線蟲雌蟲梨形,會陰花紋側線不明顯,尾端無刻點,近側線處有不規則橫紋,排泄孔位於距頭端2口針長處。雄蟲線形,頭冠低,頭區具環紋,背食道腺開口到口針基部長4~7μm,導刺帶新月形。2齡幼蟲線形,平均長度521μm,半月體緊靠排泄孔。

傳播途徑

病原線蟲在土壤中的病根、病果殼蟲瘤內外越冬。翌年氣溫回升,卵孵化變成一齡幼蟲,蛻皮後為二齡幼蟲,然後出殼活動,從花生根尖處侵入,在細胞間隙和組織內移動。變為豆莢形時頭插入中柱鞘吸取營養,刺激細胞過度增長導致巨細胞形成。主要靠病田土壤傳播,也可通過農事操作,水流傳播,調運帶病莢果可引起遠距離傳播。乾旱年份易發病,雨季早、雨水大,植株恢復快發病輕。砂壤土或沙土,瘠薄土壤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強檢疫工作:加強檢疫,不從病區調運花生種子,如確需調種時,應剝去果殼,只調果仁,並在調種前將其乾燥到含水量10%以下,在調運其他寄主植物時,也應實施檢疫。

2、輪作倒茬:與非寄主作物或不良寄主作物輪作2-3年。

3、清潔田園:清潔田園,深刨病根,集中燒毀。增肥改土,增施腐熟有機肥。

4、加強田間管理:剷除雜草,重病田可改為夏播。修建排水溝。忌串灌,防止水流傳播。

5、藥劑防治:整地播種前,用顆粒劑利根砂穴施或全田撒施,覆土後播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