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茶業口鎮花林村
花林村隸屬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茶業口鎮,位於萊城東北46公里、西北距茶業口鎮政府駐地3公里處。西為東吉山村,東南為桑科村。地處山區,耕地370畝,151戶,450口人。據《張氏譜》記載,建村於明代萬曆末年,由李張兩姓來此定居,郭、王、楊、夏、錢、盧6姓陸續遷來,後來王、楊、夏、錢、盧5姓失傳,因村南樹木成林,山花遍地,故名花林。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石城保.花林”。據《茶業史志資料》載,抗日戰爭初期,花林村隸屬萊蕪縣口鎮區;1941年萊蕪劃分為三縣,劃大區位小區,以區轄村,花林村歸茶業人民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為辦事處,下設六鄉,花林村隸屬花林鄉;1988年撤處並鄉,花林村隸屬茶葉口鄉;2001年,腰關、茶葉口兩鄉合併為茶業口鎮,隸屬茶業口鎮。戰爭年代,花林村民積極報名參軍,奔向抗日前線.郭傳長在部隊擔任連長,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立下汗馬功勞;張元恆戰死疆場;李文在隨軍南下,冒搶林彈雨,救護傷員;郭傅孝任民兵隊長,在敵人的嚴刑逼供下,保守黨的秘密。在艱苦的戰爭年代裡,花林村人譜寫了一曲軍民團結,共同戰鬥的勝利凱歌。
花林村地處偏遠山區,解放前,由於交通不便,生活貧窮,辦不起學。1959年建立了自己的國小,2000年村國小有合併在桑科村。自1977年恢復了高考至2002年,花林村考上了兩個本科生。郭本軍,1991年考入山師大,畢業於後分配到萊蕪十七中任教;李鋒1996年考入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77年至2002年,券存工考取中專生6人。
花林村四面環山,生產條件很差,祖祖輩輩守著這山嶺薄地,靠天吃飯,十年就不收。解放前,村里秩序混亂,無人管理,砍樹木,扒山坡,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一致造成水土流失。解放後,華林村村民,積極回響政府號召,封山造林,興修水利,到1965年,造林800多畝,松樹、柏樹、刺槐、漫山遍野,綠樹成蔭。
20世紀60年代初,在村支書張明義的帶領下,修水庫,開荒造地,對全村山、水、林、田、路進行綜合治理,先後修水庫2座,攔河截流壩4座,總蓄水量25萬立方。修水渠3公里,環山營林路5公里,建“大寨田”30畝,120畝地都能自流灌溉。改革開放以來,將荒嶺山坡進行承包,鼓勵村民大搞林果栽植。村民在荒山禿嶺上開學挖坑,擴建經濟園林200多畝。在調整農業結構的同時,注意改善村民生活,20世紀70年代以架設了高壓電線,裝了電燈,電話,現已成為電話村。
如今,花林村村民,吃有餘糧,住有新房,正以新的概念,新的姿態,向小康生活邁進。
2、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鄉花林村
花林村位於池上鄉政府駐地池上以南七公里,處二郎山南麓,淄河上游。地處山區。設一村民委員會。共313戶,1,213人。村北新建一水庫,總庫容15萬立方米。村西新建兩池塘。耕地883畝。主產小麥、玉米,其次花生、地瓜、高粱和中藥材。經濟樹有蘋果、 板栗,山中有野生彌猴桃。1983年總產值434,398元,人均收入262元。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陳氏祖塋碑》載:“博山花林陳氏,於明洪武年間始自棗強遷青州府陳林店,後自陳林店遷花林。” (據考,陳林店在今鹿疃村河南。) 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三山庵》碑文載:“今有齊境都邑之界花林莊西南古剎三山庵一座,聖像襤褸,草宇倒塌。”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有村名:“花林。”據此,明萬曆年問即已建村。村南有大、小兩條山峪,峪中多果樹。春季繁花漫山遍野,故名“花林”。
3、山東省嘉祥縣馬集鄉花林村
簡介
花林村位於嘉祥縣城南7公里,馬集鄉政府駐地西南2.5公里,嘉(祥)喻(屯)公路和仲山鄉至馬集鄉的公路由此通過。花林村含孟莊、戲樓街、劉街、武街、張蔡莊、薛莊、趙莊、沈莊8個自然村;下花林為一個自然村。全村耕地553公頃,2079戶,7749人。由來
花林村為唐代建村,為薛姓村。後沈氏由村東老牛灣遷入,稱花林。宋代分為南、北二花林村。薛姓居南花林村,沈姓居北花林村。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王、劉、蔡、趙等氏從山西洪洞縣遷入,分別建立了戲樓街、劉街、武街、蔡莊、趙莊等村莊。後為示區別,南花林村更名為薛莊村,北花林村更名為沈莊村。另有孫姓遷至花林牆外立村,取村名下花林。上述各村又統稱上花林。特產
花林村是嘉祥白菊花發源地。唐時,花林村一位老人喜歡培植林木。在他影響下,種菊花的越來越多,形成菊花之林,因而取村名花林。唐以後,菊花種植不斷,每年都在幾百畝之多。每逢秋日,滿山遍野,秋菊飄香。菊花成為嘉祥特產。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江西南昌熊茂秀,在嘉祥縣城南紙坊集創辦“恆春堂藥行”,設有中藥材收購銷售點。藥商收購中藥材,菊花為大宗,將鮮品加工後,集中藥行,通過濟寧航運至上海、北京,行銷全國。因嘉祥菊花由濟寧運出,故又稱“濟菊”。
嘉祥白菊花,在當地農民長期栽培選育下,形成了花大、色白、香味濃、藥效佳等特徵。舊時中藥用菊花,往往冠以“嘉”字,“嘉菊花”與“汶香附”齊名,堪稱上品。它性涼、味甘苦,能疏風散熱、清肝明目,是中醫眼科和治療風頭痛的要藥,曾是朝廷貢品。因此,嘉祥白菊花作為藥菊暢銷全國。
古蹟
元濟寧路總管張子仁墓位於村北花林山陽。張子仁因治水有功,至順三年(1332年)升為濟寧路總管。至正年間敕葬於花林山之陽。有一女嫁於55代衍聖公孔克堅。墓前有翁仲、石馬、石羊、石虎、華表、穹碑。宋銀青光祿大夫沈純誠墓村東北部。沈純誠,湖州德清縣人,宋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歷任縣令、水衡丞、水部郎中、陝西路轉運使、河北路轉運使、都水使、知中山府、濟南知府、光祿大夫等。葬北花林村鹿哺山之原。有龍圖閣學士陳遘撰寫的《宋銀青光祿大夫顯謨閣待制沈公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