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花兒·丹麻土族花兒會國家級Ⅱ—20簡述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6月9日,丹麻土族花兒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丹麻花兒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民眾傳統集會,集戲曲表演、花兒演唱、商品貿易為一體,一般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三日舉行,會期為五天,一年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
舉辦丹麻花兒會的丹麻鎮位於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東部,是一個土族聚居鄉鎮。丹麻花兒會起源於明代後期,盛行於清代、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初期。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認為是低俗野曲會而遭到禁止,一度中斷,1978年以後逐步恢復。據專家認定,“丹麻花兒會”起初是當地土族民眾為祈求風調雨順、期盼五穀豐登而舉辦的朝山、廟會性質的傳統集會。經過歷史的演變,它已成為展示土族民俗風情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現場。丹麻土族花兒有《尕聯手令》、《黃花姐令》、《楊柳姐令》等常見曲目。
丹麻花兒會上演唱的土族花兒是青海花兒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蘊含著豐富的土族文化內容,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丹麻花兒會歷史悠久,在青海省境內的民眾文化活動中一直享有盛名。保護丹麻花兒會,挖掘、搶救和整理土族花兒,意義十分重大。
丹麻場花兒會的來源
關於丹麻場花兒會的來源,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這裡本是一片森林。後來,一個土司霸占了這裡,弄得民不聊生,連續乾旱了三年不下雨,幾乎旱死了所有的生物。後來,有一男一女兩個人來到這裡唱歌,他們不斷的歌聲唱來了雨,但兩人也隨即變成了兩棵樹。以後,大家為紀念這一男一女,每年在一定的時間裡,就到這地兒來唱花兒,慢慢地形成了現在的花兒會。如今,這兩棵由兩個生命化成的樹仍然枝葉繁茂,成為了當地民眾心目中的聖物。藝術價值
丹麻花兒會上演唱的土族花兒是青海花兒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蘊含著豐富的土族文化內容,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丹麻花兒會歷史悠久,在青海省境內的民眾文化活動中一直享有盛名。保護丹麻花兒會,挖掘、搶救和整理土族花兒,意義十分重大。
互助縣丹麻土族花兒藝術團成立
西北“花兒”藝術研討會暨丹麻“花兒”藝術團成立大會在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文化廣場舉行。
當日,晴空如洗,數萬名身著傳統服裝的土族民眾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當地土族農民組成的藝術團表演節目。藝術團的演員表演了土族傳統花兒,古老的土族問答歌、敘事詩《唐德格瑪》、《祁家延西》、《拉仁保與吉門索》等曲目。
丹麻鎮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東北部,全鎮有2.3萬多人口,土族等少數民族占全鎮總人口的41.3%。這裡以土族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蘊十分深厚,丹麻土族“花兒”會有著數百年的歷史,在全省享有盛譽。但近些年來,隨著流行文化的蔓延,流傳了千百年的土族傳統“花兒”、敘事詩、問答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為了搶救、傳承土族傳統文化,繁榮民眾文化生活,丹麻鎮從2008年8月開始籌建土族“花兒”藝術團,全團28名演員全部是丹麻鎮的農民,其中24名為土族,他們都是從當地的“花兒”把式中挑選出來的。其中有土族“花兒”的傳承人馬占元;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敘事詩《拉仁保與吉門索》的傳承人林菊花、索成龍;還有丹麻土族“花兒”會的傳承人安生海。
當天,青海省文化館、青海省“花兒”研究會和互助土族自治縣政府還聯合召開了“花兒”藝術研討會。丹麻“花兒”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再次吸引了眾多“好家”的目光。
研討會上,與會的專家就創辦“花兒”刊物、互助丹麻“花兒”的特色和“花兒”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丹麻土族“花兒”藝術團正式成立了!丹麻土族“花兒”藝術團和省文化館的演員們共同表演了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舞蹈《喊著賽納追逐太陽》、民間曲藝《拉仁保與吉門索》等精彩的節目讓原本寂靜的山村沸騰了。會場上人山人海,歡快的舞蹈、優美的歌聲充分展現了土族人民的勤勞純樸,也充分演繹了土族“花兒”格調高亢、音韻和諧、情真感人、雅俗共賞、回味無窮的魅力。丹麻“花兒”會正在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成為宣傳土族文化的視窗和展示鄉土文藝成就的平台。
2002年,丹麻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5年,流傳於丹麻等地的《拉仁保與吉門索》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有著數百年歷史的丹麻土族“花兒”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