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約50毫米,翅展100~120毫米。頭胸部褐黑色,胸部有黑色條紋、斑點及黃色斑組成的骷髏狀斑紋。腹部背面有藍色中背線及黑色環狀橫帶,兩旁及側面土黃色,各節後緣黑色;腹面黃色。胸足較短,黑色,各節間具黃色環紋。前翅狹長,棕黑色,翅面混雜有微細白點及黃褐色鱗片,呈現天鵝絨光澤,上具的橫線及外橫線由數條黑色波狀線組成,橫脈上具1黃色斑,近外緣有橙黃色叢條;中室有1灰白小圓點。後翅杏黃色,有2條粗黑橫帶。卵球形,直徑約2毫米,淡黃色。幼齡幼蟲體色較淡,頭、胸部有明顯的淡黃色顆粒;老熟幼蟲體長92~110毫米;頭部深綠色,兩側具黃、黑縱條,前胸較小,體色青綠,第1~8腹節具黃色至灰褐色斜紋,斜紋上緣藍色,背面有藍色點,胸足褐綠色;氣門黑色,外具黃色環。該幼蟲還有一色斑型:體色暗褐色略帶紫色,前胸有黑點,中、後胸背上有許多黑條,腹部1~8節兩側有灰色斜紋。背面具灰黃色散點。蛹長55~60毫米,紅褐色,後胸背面有1對粗糙雕刻狀紋,腹部5~7節氣門各具1橫溝紋。此外,廣東、廣西和雲南一帶,還有一種A.lachesisFabricius稱鬼臉天蛾,與芝麻天蛾是近似種,為害作物也大同小異。生物學特性
該蟲在河南、湖北等地年生一代,在江西、廣東、廣西年生2代,廣東以南年生3代;在各地均以末代蛹在土下6~10厘米深的土室中越冬。湖北一代區成蟲於6月上旬出現,6月中、下旬產卵,7月中、下旬幼蟲為害盛期,8月上旬至9月上旬老熟幼蟲入土化蛹越冬。二代區,第一代幼蟲出現在7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蟲出現在9月。三代區,7月上旬發生數量多。幼齡幼蟲晚間取食,白天棲息在葉背;老齡幼蟲晝夜取食,常將葉片吃光。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受驚後,腹部環節間摩擦可吱吱發聲。幼蟲隨齡數的增加有轉株為害的習性。卵散產於寄主植物的葉面或葉背。防治方法
(1)、成蟲盛發期可用燈火誘殺。
(2)、幼蟲盛發時,提倡使用25%滅幼脲3號懸浮劑500~600倍液或2%巴丹粉劑,每667m22.5kg或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1500倍液。採收前9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