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興衰史

良渚文化興衰史

第四節圖騰文化的特點 第二節良渚文化墓地的分析 第六節文字的產生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叢書名: 中國地方社會科學院學術精品文庫·浙江系列
平裝: 36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09705495, 9787509705490
條形碼: 9787509705490

內容簡介

《良渚文化興衰史》套用大量的考古資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對良渚文化的興衰歷史作了比較全面系統、深入細緻的論述。全書共分為十三章,分別從生態環境、聚落群、社會生產、建築、圖騰文化、巫術活動、喪葬習俗、飲食文化等方面對良渚文化進行解剖,同時對良渚文化文明的生產、形成過程中的主要特點、衰落原因及其與其它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的關係等作了探討。良渚文化是中華大地上的重要考古學文化之一,同時也是中華古代文明起源的一個重要例證。

編輯推薦

《良渚文化興衰史》著重闡述的是良渚文化興衰的歷史,從生態環境、聚落群、社會生產等方面對良渚文化的興衰歷史作了比較全面系統、深入細緻的論述,並對良渚文化文明的生產、形成過程中的主要特點、衰落原因及其與其它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的關係等作了探討。

作者簡介

吳汝祚,浙江嘉興人,1921年生。1949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史地系,1952年於浙江大學人類學系研究生畢業。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研究方向為中國史前史,現正在進行“中華古代文明社會產生的特色”專題研究。獨著有《炎黃匯典(考古卷)》,合著有《長江文化史》、《黃河文化史》、《膠縣三里河》等,並在《考古學報》、《考古》和《文物》等雜誌上發表有《中國史前時期稻作農業的起源、發展及其問題的探討》、《中華古代文明與巫》等論文數十篇。
徐吉軍浙江寧波人,1961年生。1983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歷史系(現屬浙江大學)。現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圖書館館長.浙江師範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文化史和宋史,曾與李學勤、陳高華、傅璇琮、陳橋驛等先生合作主編有《長江文化史》、《黃河文化史》、((中國風俗通史》、《中國服飾通史》、《中國藏書通史》、《中國飲食史》、《中國都城辭典》等多部大型學術著作和辭典等;獨著或合著有《南宋史稿》、《南宋都城臨安》、《中國喪葬史》、《長江流域的喪葬》、《浙江名城》、《民國風俗史研究》等多部學術著作。多次獲中國圖書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和浙江省、杭州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良渚文化命名的由來
第二節 良渚文化的分布地域和本地區內各考古學文化的關係
第二章 生態環境和聚落群
第一節 生態環境
第二節 聚落群
第三章 社會生產
第一節 農業生產
第二節 手工業生產
第三節 農業與手工業的關係
第四章 建築
第一節 人工堆築的大型土台
第二節 房屋的建設
第三節 祭壇和其他有關祭祀建築
第四節 高台墓地的建設
第五節 水井
第六節 防洪堤壩的設施
第七節 其他建設工程
第五章 圖騰文化
第一節 考古資料所反映的圖騰文化
第二節 圖騰親屬觀念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第三節 圖騰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第四節 圖騰文化的特點
第六章 巫術活動
第一節 考古資料反映的巫術活動
第二節 巫與古代文明
第七章 喪葬習俗
第一節 良渚文化墓葬概述
第二節 良渚文化墓地的分析
第三節 隨葬器物的分析
第四節 良渚文化墓葬的淵源及其等級性
第八章 飲食文化
第一節 從生食到熟食
第二節 飲食原料的逐漸多樣與豐富
第三節 烹煮方式、炊器和飲食用器
第四節 食物的貯藏和加工
第五節 飲食文化與禮制的關係
第九章 探討良渚文化文明的產生
第一節 良渚文明產生的背景
第二節 大型非凡建築的出現
第三節 等級社會的形成
第四節 禮制的形成過程及其影響
第五節 城市的出現
第六節 文字的產生
第七節 進入文明時代
第十章 良渚文化在形成過程中的主要特點
第一節 開放性和凝聚性
第二節 創造性
第三節 連續性
第十一章 良渚文化與其他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關係的探討
第十二章 良渚文化衰落原因的一些思考
第一節 大量資金用於非生產性設施,使社會生產趨於衰落
第二節 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
第三節 水患加重,加快衰落的步伐
第四節 統治者貪圖享樂,走上腐敗之路
第五節 中原成為文明中心,良渚文化受到嚴重衝擊
第十三章 良渚文化的興衰對我們的啟示
附錄 圖注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