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槳

船槳

船槳是一種划船工具。其上端為圓桿,利於手握,叫握桿;下端為板狀,名槳板,用以撥水,利用了物理學上的牛頓第三定律,通過水波的反作用力,使船前進。

基本信息

簡介

船槳 船槳

船槳是利用費力槓桿原理模擬魚的胸鰭和腹鰭,起到可以像魚鰭一樣,一下一下地前後划動,使船體徐徐前進的作用。

船槳的歷史

船槳,我國古代稱之為“楫”或“棹”。(根據長短的不同,長的槳叫做棹,短的槳叫做楫)

棹,短曰楫,長曰棹。——《韻會》

南方群島的船漿 南方群島的船漿

楫,舟擢也。——《說文》

檜楫檜舟。——《詩·衛風·竹竿》

楫齊揚以容與兮。——《楚辭·哀郢》。注:“船櫂也。”

亡維楫。——《漢書·賈誼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檣傾楫摧。——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橫臥一楫。——明·魏學洢《核舟記》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又如:中流擊楫;舟楫;楫子(船槳);楫櫓(槳與櫓);楫櫂(船槳)

通民楫,而阻夷船之闖入者。——梁延《夷氛聞記》

又如:楫師(船工)

我國是“舟”的故鄉,也是槳的故鄉。在1萬多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的新石器時代,與獨木舟同時出現,槳也應運而生,並且迅速成型。當時的槳與今天的槳差別很大:握桿比較短,槳板又窄又長。經專家考證是因為當時人們的划槳方式與今天相比有很大差別,那時的人們是一手握著握桿,一手把著槳板來划船的。不過,那時的槳已經做得很規整,很美觀,而且還帶有漂亮的雕花圖案。相比之下,中東地區、西歐地區和美洲大陸的先民的槳,做工就比較粗糙了。

到了春秋戰國、秦漢兩朝,隨著海軍的雛形“舟師”的發展,以及皇帝們為尋長生不老藥而多次發動的“東渡”活動,促進了槳的發展。槳逐漸趨於大型化,握桿變長,槳板縮短變薄,用起來更加方便更加有力,加快了水上航行的速度。晉朝以後,槳在外型上已經基本定型,只是體積和表面積仍舊在不斷加大,用槳的規模也逐漸變大,由原來的一舟二槳,發展為“一舟(此時的舟體積已經比較龐大了)槳疊層”,就是用上下兩排槳。因為手工划槳已經非常不便,所以當時的船上已經出現了精密的簡介控制槳划動的機器。

現在我們已經不再使用大型的木船了,與此同時,槳也逐漸退出我們的視野。現在槳主要流行在各種遊船上,帶給遊客以一種古典別致的韻味;此外奧運會上還保留著獨木舟比賽。不過比賽用的槳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用材、比例等均與我們在遊船上見到的仿古槳有很大區別。

使用技巧

槳頻(tempo)——賽艇運動技術術語。指單位時間內的划槳次數。即比賽全程所劃的槳數除以比賽成績。從生物力學觀點看,船速是由划槳頻率和劃距決定的。這兩個變數又受到技術和器材等方面的影響。因此提高船速主要從劃距和槳頻兩個方面提高,但是槳頻不可能無限地增加,更不能為了增加槳頻而降低划水的效果。賽艇比賽的槳頻從30—40槳/分不等。以男子八人賽艇的槳頻為最高,尤以起航時的槳頻更為突出,甚至高達48 槳/分。在訓練中不同的槳頻往往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訓練強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