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度迦畢試國(罽賓)人,姓喬達摩。七歲出家,投大德調伏軍之門,誦四阿含及阿毗達磨。十四歲隨師入迦濕彌羅,誦習研究有部律、《俱舍》及《婆沙》,前後達七年。二十歲受具足戒。二十三歲至中印度那爛陀寺,依智護、進友、智友等三大論師研習唯識、瑜伽、中邊、金剛經、五明等。後游雙林八塔,往來瞻禮十八年;尋至南天竺烏荼王寺,師事法稱學瑜伽教,並登灌頂壇咨受五部真言。
後乘船遍游南海諸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抵達廣州,翌年至長安。貞元四年(788)與大秦寺波斯僧景淨譯成譯出《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十卷,翌年又譯出該經中之真言、印契、法門等。然師不諳胡語、不解唐言,景淨亦不通梵文、釋教,因此新出經典未得流行之允許。後受命與利言等九人,於西明寺重譯該經。四年六月創經題,十一月將一部十卷繕寫奉進。五年二月譯《大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六年七月帝賜“般若三藏”名及紫袈裟,時年五十七。後又依沙門智柔之請譯《般若心經》一卷,但未及參詳即奉敕出使迦濕彌羅國。八年四月返抵長安。十年巡禮五台山。十二年六月奉命於崇福寺宣譯《華嚴經》(早先由烏荼國進貢者)。十四年二月完成,得四十卷,即所謂《四十華嚴經》。另譯有《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後寂於洛陽,遺骸葬於龍門西岡,年壽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