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橋兵

舟橋兵

舟橋兵,也稱舟橋部隊,是擔負渡河工程保障任務的工程兵,基本任務是構築浮橋渡場、門橋渡場,保障部隊快速通過江河障礙。工程兵通常由工兵、舟橋、建築、偽裝、野戰給水工程、工程維護等專業部隊組成;有的國家還包括鐵道、測繪等部隊;分屬各個軍種。工程兵具有快速遂行多種工程作業和遂行一定戰鬥任務的能力,是軍隊實施工程保障的技術骨幹力量。

歷史沿革

自夏朝始,軍隊即有築城設障、架橋修路等工程作業。據《周禮》,西周軍隊中設有“掌固”和“司險”等官職,掌修築城郭溝池及有關防守之事。春秋戰國時期,保障軍隊作戰行動的工程作業已有相當規模,《六韜》中記載了軍隊中組織工程作業的專職官員的名稱、任務,軍隊行軍時要攜帶的渡河、架橋、築城、設障的器材和進行土木工作業的工具等。公元前257年,秦在兼併韓、趙、魏等國的戰爭中,曾在蒲坂(今山西永濟市西)附近的黃河上架設浮橋。遼朝,軍隊在攻城作戰中,由後勤兵“衣甲持兵,旋團為隊”(《遼史·兵衛志》)進行工程作業,並組織鄉兵隨軍隊行動,專營修路築壘之事。宋朝,築城設障、修路架橋等工程作業主要由廂兵擔任。元朝初期,開始出現擔負工程保障任務的專業部隊,軍隊中編有“匠軍”,專事裝填火炮彈藥和架橋、修路,其總管職稱為“炮水手元帥”,後又建立專管浮橋架設和漕渡的“船橋水手軍”,在進攻瀘州時曾在長江上游支流架設浮橋20餘座。太平天國的軍隊中,曾編有土營和水營,土營由道州、郴州等地的礦工組成,專門負責“私挖地道,暗置地雷,以轟城牆”;水營擔負水上運輸、作戰和架設浮橋的任務。清朝晚期,湘軍和淮軍中營配“長夫”,每營定額180人,負責運輸並擔負築壘、浚壕、修路等工程作業任務。新軍編有工兵營(隊),包括築城、電雷、架橋、繪圖、修械、電報等分隊,工兵遂成為一個兵種。中華民國時期,建立獨立工兵團和軍(師)屬工兵分隊,開辦工兵學校;有的工兵部隊曾赴緬甸北部參加盟軍對日作戰,修築連線中、緬、印三國的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

現代歷史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工程兵得到很大發展。工程兵除有執行工程保障任務的專業部隊外,還包括通信勤務、防禦照明、水雷布設、軍事航空、化學、裝甲坦克、鐵路工程、運輸調度等部隊和部門。戰爭初期,許多國家的工程兵占陸軍總人數的5%~7%,至戰爭結束時,個別國家達到10%~12%,如美國的工程兵人數由2500人增加到30萬人,占陸軍總人數的12%。戰爭末期和戰後,許多國家的通信、鐵道、裝甲坦克、化學、航空等部隊逐漸脫離工程兵,發展成為獨立的兵種。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許多國家工程兵加強了建築部隊,用以構築邊防工程和其他軍事設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工程兵普遍得到進一步發展,美國陸軍的工程兵人數最多時達70萬以上,占陸軍總人數的8%。蘇聯從1941年10月至1942年初,組建了10個工兵集團軍(每個工兵集團軍轄2~4個工兵旅,每個工兵旅轄6~8個工兵營)。蘇軍特別重視舟橋部隊和地雷工兵的發展。戰爭期間,蘇軍工程兵共設定7000多萬枚防坦克地雷,炸毀德軍坦克和戰鬥車輛1萬多輛,對抗擊德軍的進攻,殲滅其有生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蘇軍對德軍實施反攻階段,工程兵的工兵部隊和舟橋部隊有效地保障了蘇軍各集團軍強渡寬大江河,在各種複雜地形上廣泛機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推動了工程兵的發展,戰後各國工程兵普遍組建新的專業部隊,提高了保障軍隊作戰行動的能力和協同其他兵種共同殲敵的能力。

1927年8月1日,國民革命軍第20軍工兵營和第11軍第24師工兵營隨部隊一起參加南昌起義。在起義部隊撤離南昌進軍廣東途中,工兵參加了瑞金、會昌戰鬥,並在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用汽船牽引自製的竹筏漕渡後衛部隊過韓江,為擺脫國民黨軍的追擊爭取了時間。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義部隊組成的紅7軍編組有工兵連。為適應紅軍從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1930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規定師編工兵隊。10月7日,紅1軍團於江西省吉安成立以安源煤礦工人為主體的工兵隊(後改稱工兵連),1931年6月在福建省建寧縣擴編為紅一方面軍工兵營,爾後又分編為師屬工兵連和方面軍工兵連。到1933年底,紅一方面軍所屬的軍團、軍、師、團普遍建立了工兵分隊。1934年6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江西省瑞金縣武陽鎮組建直屬工兵營。1933~1934年,紅軍第2、第6軍團(後合編為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先後組建了工兵分隊。在歷次反“圍剿”及其他作戰中,紅軍的工兵分隊以炸藥、鍬鎬及簡單的工具器材,執行架橋修路、坑道爆破、構築工事、設定障礙等任務。在長征中,工兵分隊多被編入先遣部隊,擔負道路偵察任務,以工程作業克服沿途江河、道路和雪山、草地等自然障礙;用竹筏、木船架設橋樑、實施漕渡,保障紅軍主力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架設袁水、瀟水、湘江、烏江、赤水河及嘉陵江等浮橋,協同步兵斬關奪隘,保障部隊勝利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

1937年8月和10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後,各師(支隊)編有工兵營或工兵連。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旅、支隊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軍區、軍分區相繼建立工兵連或工兵營。先後參加平型關戰鬥、百團大戰等各次戰役戰鬥,以交通破襲和攻堅爆破協同步、炮兵殲滅日偽軍。並在山東、河北等省指導地方武裝和人民民眾廣泛開展破交戰、地雷戰和地道戰。

在解放戰爭中,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軍委和各野戰軍、大軍區很重視工兵建設,不斷改善其裝備,使工兵迅速發展。1946年3月1日,成立東北民主聯軍工兵學校。1947年3月,華東野戰軍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個工兵團(華野特縱工兵團)。到1950年6月,全軍組建了18個工兵團,團以上部隊普遍建立了工兵分隊,並成立了大軍區(或野戰軍)的工兵指揮機構。在作戰中,工兵協同步兵開展大規模的破襲戰,完成了攻堅爆破(坑道爆破)、近迫作業和敵前架橋、漕渡等各種工程任務,協同步、炮兵攻取石家莊、濟南、臨汾、運城等城市,參加遼瀋、淮海、平津、渡江等重大戰役,以及向東南、中南、西南、西北的大進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工兵部隊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1年3月,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工兵司令部。1955年8月1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陳士榘、譚善和先後任司令員;黃志勇、譚甫仁、李真、王六生先後任政治委員。改稱工程兵後,即著手開辦院校,建立健全科研院、所,並調整整頓部隊。1953年9月,將全軍工兵團按任務區分為工兵、舟橋、建築三種性質的專業部隊。1955年10月15日,工程兵根據部隊發展情況,重新規定工兵團、舟橋團、建築團的番號和序列,並按任務將部分工程兵部隊劃歸大軍區建制領導。1961年5月,組建工程兵建築師。隨後,中共中央軍委又兩次給工程兵和大軍區工程兵增加員額,用以組建和充實建築部隊,並幫助越南修築公路和海岸防禦工程。到1965年底,工程兵部(分)隊發展到49萬餘人。

1967~1975年期間,工程兵根據任務的變化,逐步精簡建築部隊,相應地發展舟橋部隊。一部分建築部隊分別撥歸國防科委、第二炮兵和總後勤部建制領導,另一部分建築部隊改編為步兵和守備部隊。1975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將擔負國防工業工程和民用飛機場、公路等修建任務的工程兵建築部隊移交給基本建設工程兵。同時,將部分建築團改編為舟橋團。

為適應部隊現代化建設的需要,1976年以後,工程兵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壓縮軍隊定額,調整編制體制的指示精神,繼續精簡建築部隊,重點發展工兵和舟橋部隊,相應地發展偽裝和野戰給水工程部隊。到1985年,工兵團增加了2.5倍,並先後組建了偽裝團和給水工程團。1980年以後又相繼組建了特種舟橋旅和工兵旅。工程兵基本上實現了編組專業化、行動摩托化、工程作業機械化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了工程兵部隊在現代戰爭條件下快速完成野戰工程保障任務的能力。1982年9月1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央軍委和軍區工程兵領導機關分別縮編為總參謀部和軍區司令部的工程兵部。1985年,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將大部分工兵團編入集團軍,以加強隊屬工兵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