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永和鎮位於興寧市東部,東鄰徑南,西連寧新、寧中,南靠坭陂、新圩,北接石馬。距市區約10公里,205國道、梅河高速、興畲高速貫穿其中,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面積109.63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人口47463人。
興寧市永和鎮地理位置永和鎮地處興寧市興城東部,距市區約10公里,205國道、梅河高速公路、興畲(興寧市興城—梅縣區畲江)高速公路貫穿而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轄24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面積109.63平方公里,總人口46016人。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有一個東莞市產業轉移工業園——永和工業園。
鄉鎮概況【“三農”工作】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全鎮良種種植達97%以上。做好種糧直補和能繁母豬入保工作,全年共落實直補資金369萬元,能繁母豬入保3795頭。做好農村家電下鄉補貼工作,共落實補貼32萬元。積極做好農村勞動力“雙轉移”工作,各村(居)委會都成立了勞動保障工作站。加大森林資源管理力度,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
【“五聯創”活動】通過全鎮上下的共同努力,成功實現省教育強鎮創建目標,成為我市首批三個成功“創強”的鎮(街)之一。完成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建設,並投入使用,探索成立了村級信訪維穩協調員隊伍,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功創建為平安鎮。堅持走“工業富鎮”之路,堅持發展特色經濟,以純製衣已於2009年4月初正式投產運營,對經濟的帶動效應已初步顯現;今年六月被評為“梅州市禽畜養殖專業鎮”,特色養殖業發展勢頭良好。以挖掘、保護、開發紅色資源為重點,全力配合市委規劃部署,著力在湖尾村建設興寧市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聖地。目前,項目規劃、征地工作已完成,第一屆中共興寧縣委會遺址修復重建和興寧湖尾“革命紀念公園”施工準備工作已就緒。同時,結合古民居普查,我鎮重點挖掘和保護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張學齡烈士的故居。鵝公山休閒活動中心建設日趨完善,近一千米的鵝峰大道實現硬底化。華峰、永星兩個村的農家書屋已經建成,各項文化設施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鎮創建工作也已按規劃和方案開始啟動。
【民心工程】投資438萬元在新寨村百二斷新建一個日產3000m的自來水廠,可解決13個村13382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投資250多萬元對七層、三楓、沙坪等村供電線路進行改造,今年供電部門總發電量1490多萬千瓦時,比增15%,創歷史最高水平。共投入200多萬元繼續完善五個村8公里長的村級水泥硬底化建設,解決民眾的行路難問題。全年共落實五保戶148人,低保戶928人,解決特困戶住房2戶。全年合作醫療受益民眾2580人,報銷金額410萬元,落實2026人參加城鎮居民醫保,1750多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等。
【依法治鎮】廣泛開展“五五”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強化全民法制觀念。綜治信訪維穩工作成效喜人,年度綜治考評獲得103分的好成績。安全生產形勢穩定,轄區內未發生任何安全生產責任事故、食品安全責任事故和重大消防安全責任事故,未發生重大或特大交通安全責任事故。環保工作責任落實,全鎮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狀況。
【社會事業】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豐富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武裝工作超額完成年度徵兵任務。工青婦、民政等部門圍繞黨委、政府工作發揮應有作用,取得較好的成績。各村、各部門通力協作,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的繁榮和進步。
【黨建工作】學習型班子創建工作紮實推進。嚴格執行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本年度共學習了12個專題,大大提高了班子成員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基層組織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積極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紮實開展城鄉基層黨組織結對幫扶,全鎮各支部共開展結對幫扶活動43次,幫扶資金24.5萬元;大力開展“爭先創優”和“五好黨支部”創建活動,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實行村務、黨務公開,進一步規範完善“村賬鎮管”,不斷擴大民主,提高透明度;嚴格把關,做好發展黨員工作,全鎮共發展黨員36名,預備黨員28名。嚴格按照“作風建設年”活動要求,狠抓幹部隊伍作風建設,幹部作風明顯好轉。認真貫徹落實從嚴治黨方針,堅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本年度未發生任何違法違紀案件。
【計畫生育】嚴格執行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全面完成市下達的人口與計生任務。2009年全鎮共落實“四術”516例,其中結紮160例,純二女結紮32例,放環354例,人口出生率10.86‰,計生率達95.3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02‰。
傳統民間節日
1、春節:正月初一,慶新春。
2、年宵:正月十五,正月半“賞燈”又稱元宵燈會,賞燈自初九開始有,官亭為正月十二尤為熱鬧。
3、春分,農曆春分,掃墓(幸、陳姓祭始祖)陂蓬春分較為熱鬧,
4、清明,農曆清明,掃墓。
5、端午,五月初五,傳統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死,有掛葛藤習慣。
6、龍華會,農曆五月二十日,寶山荷坑塘為紀念李族落居敬社活動。
7、立秋,農曆立秋,雙夏農忙結束。
8、七月半,七月十五日,掃墓。
9、中秋節,八月十五,紀念漢族反元人活動,慶團圓。
10、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放風箏。
雞鳴山 又名雞靈山,位於興城東15公里的永和鎮錦洞村,海拔538.7米,遠望似雄雞引頸欲啼。相傳宋探花夜讀神光山時,曾聞此山有雞鳴之聲,故名。
鵝公山,海拔208米,山高100米,因山形似公鵝,因此而得名。鵝公山位於興城東郊8公里的永和圩鎮北部,南鄰205國道和梅河、興畲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2003年,在永和鎮何祥華等七位退休老人的倡導下,開始建立永和鎮鵝峰山健身休閒場。
近年來,為把養殖業做大做強,鎮黨委、政府抓住全國都重視“三農”問題的有利時機,把畜牧養殖業作為調整最佳化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抓服務、帶基地、抓龍頭、優品種,使全鎮養殖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一是轉變政府職能,突出組織引導和服務。為搞好特色、規模養殖業的發展工作,鎮黨委、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領導掛帥的養殖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轉變行政管理的工作方式,強化組織引導和服務,為養殖業提供管理技術培訓和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加大對資金、信貸科技培訓方面的扶持力度,並結合“十百千萬”駐村工作組,組織黨員、幹部入戶與養殖戶結對幫扶,幫助解決發展養殖業的各種問題,同時積極開展信息服務,為養殖戶提供市場信息及科技信息等服務。二是建立示範基地,以點帶面推進養殖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充分利用船坑塘養雞場等養殖企業在我鎮落戶的契機,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訂單養殖業”,為農戶解決後顧之憂,以點帶面,帶動周邊民眾發展養殖業,促其上規模、上檔次、上特色。三是加強科技培訓,培育優質產品。加強養殖科技宣傳,推廣科學養殖技術,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積極構建培訓平台,多渠道加大對養殖戶的科技培訓力度,堅持“集中培訓,實地指導”的方法,每年召集農戶集中培訓2期以上,聘請有關專家授課,講解養殖的科學技術,同時,還組織養殖戶外出參觀學習,讓養殖戶到先進地區學習成功經驗,增強民眾發展養殖業的信心和決心。
領導班子鍾劍波(黨委書記):主持黨委全面工作;
羅建軍(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童東平(黨委副書記):分管黨群、政法、國土、規劃、消防、打假、企業、綜治維穩、應急中隊;
王英霞(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文化、教育、體育、財貿、環保;
羅新輝(副鎮長):分管計育、衛生、民政、殘聯;
羅輝紅(副鎮長):分管農業、林業、水利、畜牧、農機、園區;
羅志波(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分管紀檢、監察工作;
劉文忠(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分管人大、僑務、統戰、宗教、公路、交通、信訪工作;
劉可輝(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分管武裝、民兵、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
何苑威(組織委員):分管組織、人事、老乾、人才服務、勞動保障、共青團、工會;
李映華(黨委委員):分管扶貧、農村合作醫療、經管、統計、科技;
陳君輝(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分管黨政辦公室;
曾子玲(黨委委員):分管宣傳;
陳宇東(黨委委員):協管扶貧、農村合作醫療、經管、統計、科技。
永和鎮湖尾村是成立第一屆中共興寧縣委、成立第一支工農武裝隊伍——廣東工農革命軍第十二團和成立興寧第一個鄉蘇維埃政府的革命老區。該村位於興寧市東部,距興城15公里,東連徑心,北鄰石馬,群山環抱,溝壑縱橫,林深茂密,山徑迂迴,是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軍事根據地。
1924年10月,澎湃委派賴頌棋為潮梅農運特派員回興寧領導農民鬥爭,在永和開展農民革命運動。8月間,在湖尾村荷樹崗湖洞國小成立湖尾鄉農民協會(包括現在的湖尾、新寨、七層、大平、鐵馬、夜明、板子、振興、崇新等村),入會者420餘人。會員交費貳豪,列隊宣誓。
1926年春,潘英出席了彭湃在汕頭主持召開的“潮汕農民代表大會”,回來後,擴大農運組織,會員發展到980餘人,占當時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同年,成立永和區農民協會,潘英任主席,何海任副主席。農民協會成立後,繼續發展農運會員,開展減租減息,廢除苛捐雜稅,發動民眾開展發對土豪劣紳的鬥爭,並組織和發展農民赤衛隊。湖尾赤衛隊由63人組成,潘火昌任隊長,擁有廣東七九步槍一支,五華產步槍2支、火槍10支、台槍2支、豬崽腳4支。赤衛隊員定期在荷樹崗操練。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中共興寧特支領導機關被迫轉入山區活動。湖尾村的板塘成為我縣革命鬥爭的指揮中心和重要的革命據點。興寧縣的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人恨之入骨,懸賞通緝藍勝青、盧驚濤、潘英(湖尾人)、張超曾、沙偉文、黃佐才、張中、陳坦、張達良、張嘉穀等人。同年5月上旬,中共興寧特支根據上級指示和敵強我弱的情況,決定利用張英與國民黨反動派內部的矛盾,聯合攻打縣城。5月18日,永和3個鄉(湖尾、大成、黃石)的赤衛隊100多人在藍勝青、潘英、潘火昌、何海、沙偉文、潘文香、潘月桂的帶領下,參加了攻城暴動。由於天下大雨,城壕盡沒,暴動隊伍無法攻堅而撤退。9月3日(農曆八月初八),中共興寧特支組織第二次農民武裝暴動,攻打興城。永和區農民協會以潘英、何海為首集結3個鄉農民赤衛隊63人,於2日晚到福興梅子坑胡遂良屋中誓師攻城,潘火昌任攻城勇士隊隊長,潘望生為副隊長,在城內學生的積極配合下,農民赤衛隊直攻縣府,取得了暴動勝利,釋放無辜囚犯100多人,繳獲長短槍200多支,子彈1000多發,縣政府銅印1枚。
為了保存實力,避免與敵人決戰,劉光夏、藍勝青率領隊伍,主動撤出縣城,轉移到永和湖尾村。潘英的母親和農協會員煮蘿蔔粥9大水缸,讓戰士們吃飽休息。當晚,在該村召開慶功大會。會上,藍勝青傳達上級指示,宣布成立“廣東工農討逆軍第十五團”(後改為廣東工農革命軍第十二團),團長劉光夏,黨代表藍勝青,參謀長盧驚濤,政治部主任曾不凡(後羅坤泉代),軍需陳瑞權、劉宇挺,教練官舒靜舒,司號長潘軍岳,團衛隊副隊長潘維。團部下設一個大隊,大隊長潘英。大隊下設四個中隊,第一中隊隊長潘英(兼),副隊長黃佐才;第二中隊隊長何海,副隊長張維;第三中隊隊長劉連華,副隊長何映輝;第四中隊隊長張洪生,副隊長陳水秀。團部設在湖尾村板塘潘火昌屋中,操練場在荷樹崗。十二團成立後,震驚了興梅地區的國名黨反動派。興寧自衛隊多次到湖尾村和興鳳寺圍剿,均一無所獲。敵人羞惱成怒,把興鳳寺燒毀,並貼出布告緝拿潘英、潘火昌、何海等領導人。
10月25日,彭湃派葉浩秀扮成商人坐著“油撻橋”從梅縣區來到湖尾村荷樹崗找到潘英。在葉浩秀主持下,於當天下午成立興寧縣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湖尾鄉工農兵政府(即蘇維埃政府)。潘英任主席,潘火昌任副主席兼財糧,潘新輝任武裝部主任,丘友招(潘英妻)任婦女主任,潘煥榮負責民政。蘇維埃政府政府成立後,制定了有關政策和實施細節。
同年12月,在湖尾村成立中共興寧縣委員會,書記藍勝青、委員劉光夏、潘英等7人。同時,成立中共永和區委員會,潘英任書記,何海等3人為委員。
1928年4月,十二團撤離湖尾村後,中共興寧縣委決定派潘英、潘火昌、丘友招、何亞清到羅浮大信、新圩等地開展工作,國民黨反動派視湖尾村為眼中釘,六月間,集結正規軍一個連夥同商務治安隊100多人襲擊該村,實行“三光“政策。據統計,被捕被殺及戰鬥陣亡28人。其中,潘火昌全家9人,6人被殺,房屋全部被燒毀(其遺址尚在)。
湖尾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14名優秀兒女為中華名族的解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成為光榮的革命烈士。他們是:中共興寧縣委委員、廣東工農革命軍第十二團第一大隊大隊長潘英,赤衛隊小隊長潘望生,紅十二團聯絡員潘運欽,紅軍戰士潘丙鳳、潘恩鳳、潘春靈、毛慶祥、潘雲松、丘泉古,赤衛隊員潘煥榮、潘桂林、潘天其、潘細妹、王耀新。他們的光輝業績,彪炳青史,激勵後人奮發努力,創造美好的未來。(註:此材料來源於興寧市地方志辦公室編纂出版的《興寧縣誌》和市委黨史辦編印的《寧江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