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歷史紀念碑園

興安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歷史紀念碑園

走進氣勢雄偉的烈士碑園 ,看著具有極高藝術感染力的大型雕塑,您會看到湘江戰役中那場血與火、生與死、存與亡的一幅幅歷史畫面。頭像間有“紅軍、送別、長征、渡江、永生”五組浮雕,生動地再現了突破湘江戰役中驚天地、泣鬼神的悲慘情景。整個紀念碑布局新穎,創意獨特。小型園林與大型雕塑合理配置,集瞻仰性與遊覽性於一體,其中群雕在規模上為全國烈士雕塑之最,具有撼人心魄的強大感染力。

興安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 興安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8萬多人撤離中央蘇區,連續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後,於11月下旬進抵湘桂邊境。這時,蔣介石調集30萬大軍在湘江以東地區(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一帶)布下了號稱“鐵三角”的第四道封鎖線,試圖將中央紅軍全殲在此。面對生死存亡的危境,紅軍將士浴血奮戰7晝夜,以折損過半的慘重代價分別由興安縣的界首、全州縣的大坪、鳳凰咀等主要渡江點突破湘江。之後,中央紅軍一、二縱隊在其他軍團的繼續掩護下,進入興安縣華江鄉和金石鄉,艱難翻越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高峰—— 老山界,爾後向雲貴川挺進。

可以說,沒有紅軍突破湘江的成功,就不會有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以及爬雪山、過草地這些氣吞山河、可歌可泣的革命歷程,乃至共和國的建立。

1984年,著名隨軍老作家魏巍重走紅軍長征路時,來到界首光華鋪紅軍烈士墓前,心潮澎湃,禁不住老淚橫流……。回到北京後,老作家與聶榮臻元帥共同向國務院建議修建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以撫慰烈士英魂和教育革命後代,界首渡口便成為紅軍突破國民黨第四道封鎖線的重要標誌。

碑園坐落於興安縣城西南1公里的獅子山,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紀念館組成。

1996年6月,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及解放軍總政治部共同確定碑園為“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將其列為首批“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成為全國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旅遊觀光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