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名稱來歷
相傳唐朝開國之初的一天,太宗李世民帶領一班御林軍來到黃海之濱,不料撞上想奪唐朝江山的冤家對頭蓋蘇文。武藝高強的蓋蘇文殺散了保駕兵將,又用鵰翎箭射中唐王的坐騎。李世民落荒而走,蓋蘇文緊追不捨。慌不擇路的李世民輾轉多日逃到一個臨海荒村———七星莊(後稱“戴家澤”),見路邊有座小廟,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頭鑽了進去。喪魂落魄的李世民跪對神像禱告:“孤王今日落難,求菩薩顯靈,若救得我李世民,他日一定重修廟宇,再塑金身。”也該唐王有救,剎那間果然天昏地暗,日色無光。唐王喘息未定,蓋蘇文已追到小廟前。眼看四野無人,就要進廟搜擒。只見廟門虛掩,門窗俱是纏得密密層層的蜘蛛網,廟堂里布滿了吊吊灰,地上的塵土足有幾寸厚,根本不像有人進來過的樣子。蓋蘇文斷定唐王不會在此藏身,於是騎上快馬追向別處去了。
等泉蓋蘇文走遠了,老天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頃刻間陽光燦爛。唐王從佛座後鑽出來,慶幸自己逃過一劫,臨行前虔誠地在菩薩前的拜石上深深一拜,恰在這時保駕大將薛仁貴也尋到廟前,擁著聖駕走了。
唐王回到京城以後,很快派一位得力的欽差大臣來到戴家澤,制辦磚瓦木石,招募能工巧匠,在小廟原址上新修了一座雄偉壯觀的廟宇,李世民還親筆題寫山門匾額:“護國寺”。
唐王李世民跪過的那塊青石,至今還平放在護國寺天王殿前,上面的膝蓋痕跡依然在目。
歷史變遷
敕封護國寺始建於唐,擴建於宋,重修於明清。清《(嘉慶)東台縣誌》記載:該寺建於宋,是一座千年古剎。現存大雄寶殿和天王殿仍保持明清建築風格。寺廟前後三進,山門殿單檐歇山屋面,四角起翹,有斗拱,門額上刻“敕封護國寺”。相傳,唐貞觀十九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征東,在率親兵巡視遼水(今遼河)入海口時,突遭高麗大將蓋蘇文襲擊,太宗坐騎受驚迷途,後輾轉遷延千里,藏匿於海濱一荒村———七星莊(即戴家澤,時屬淮南道海陵縣,現戴南鎮。)一破敗小廟中,才得以保住性命。貞觀二十年(647年)春,李世民敕令尉遲敬德於七星莊原破敗小廟處監建禪寺,並親筆題“護國寺”,以旌表“護佑大唐國”之功。該寺原彌勒韋馱神龕上方木匾鐫有“上剎建自大唐”等字樣。寺內的宋、元石礎門墩,鳥獸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這些歷史的遺物,見證著寺廟的過去。天王殿前還有一塊唐王跪過的拜石,膝窩深深,雖經千年歲月風塵的洗禮,仍以醒目的痕跡,無聲地向人們講述著那段英雄末路、鐵馬金戈的歷史。男兒膝下有黃金,何況是當年貴為天子的唐太宗李世民!那一聲轟然下跪,從歷史的隧道中隱隱傳來,叩擊著我們的耳鼓,回眸四望,寺院無語,殿宇不言,靜穆中我們感到了一種分量。護國寺的香火能延續至今,離不開歷代有識之士的呵護,對寺里的自然和文化遺存,他們可謂殫精竭慮,無所不用其極。早在北宋天聖年間,護國寺擴建時,天王殿東側一棵皂莢樹占據了地盤,為保護這棵唐代參天古皂莢樹(現已不存),廟內僧人及當地民眾,沒有輕易砍樹建殿,而是將殿宇西移2米多,形成山門殿、天王殿及大雄寶殿不在同一條中軸線上的佛教寺廟建築布局上的獨特現象。護國寺建廟保樹的做法,成了千古傳頌的佳話及後人學習的榜樣。
鎮江金山江天禪寺住持慈舟禪師,在護國寺舉行玉佛開光大典上。
北宋天聖年間(1023年—1032年),范仲淹奉命修築的攔海大壩———“范公堤”築成。滷水截流,里下河一帶歲時豐稔,“護國寺”得以擴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康熙帝南巡至蘇州、宜興一帶,跟隨其南巡的內閣大學士王士禎(號漁洋)十分熟悉揚泰地區民情民俗,康熙從這位曾任揚州推官的王氏口中得知戴家澤村“護國寺”與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歷史淵源佳話,遂題“敕封”二字,冠於“護國寺”題名前,寺僧隨即重製石額嵌於第一進山門上方。現存“敕封護國寺”白礬石門額,長125.5厘米、寬30厘米、厚6厘米,距今已有317年。2000年6月,曾在戴南護國寺擔任過住持的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年近九旬的鎮江金山江天禪寺住持慈舟禪師,在該寺對門額上的兩種字型、筆法鑑定後確認:“護國寺”為唐太宗李世民手書,“敕封”二字系康熙御筆。
護國寺第二進為天王殿,硬山屋面,迎門供奉大肚彌勒佛,左右為四大天王,彌勒佛背後是手執寶杵的韋馱像。第三進是大雄寶殿,前帶卷棚,硬山屋面。“大雄”是釋迦牟尼的德號,該殿是寺廟的正殿。大殿之北原有藏經樓,一百多年前遭火災。大殿東側為佛事堂(水陸堂)、齋堂、僧房。民國十三年,戴家澤人陳紹美又捐資對廟宇進行了重修。
新中國成立後,護國寺先後作為區、鄉、鎮及公社機關用房和戴南中心國小部分校舍。正由於一些公共機構設於護國寺內,護國寺才幸運地避過了歷次運動浩劫,得以保存大部分房屋,為以後重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8年初,中共戴南鎮委員會、戴南鎮人民政府新建辦公大樓,讓出古剎,以便開展宗教活動。同年6月,在社會各界鼎沸的呼聲以及慈舟方丈、泰州及興化宗教部門支持下,江蘇省和泰州市佛教協會批准戴南鎮修復護國寺。1999年1月24日,護國寺修復委員會正式成立,“敕封護國寺”重修工程啟動。1999年6月9日,護國寺迎請回鎮江江天禪寺贈送的釋迦牟尼玉佛像一尊。7月2日,經慈舟法師推薦,鎮江江天禪寺年輕弟子智宇任護國寺住持。1999年7月起,廟宇修建工作全面啟動,戴南鎮建築公司捐資維修大雄寶殿,原戴三村(現戴澤村)捐資修復天王殿。兩殿於年底同時修葺一新。2000年春,由浙江湯丙全老技師設計和敬塑三尊大佛像、十八羅漢像、四大天王(四大金剛)像,2001年裝金彩繪,耗資60多萬元。大殿東側兩棵已有200多年歷史的銀杏生機盎然。這是一對雌雄樹,雄樹綠陰如蓋,陰蔽著古寺東北角;雌樹已經掛果纍纍。兩棵古樹如同兩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在冉冉秋光中顯得安祥平靜。2000年5月11日,護國寺舉行玉佛開光大典,前來觀禮膜拜的佛教信徒和善男信女達數千人。真是車水馬龍,盛況空前。2002年3月拆除原鎮政府臨街三層辦公大樓,由永豐村捐資22萬元修建護國寺山門殿。2002年春,戴南鎮政府將護國寺西邊原戴南國小校遷出,全部移交護國寺。2003年5月又拆除原政府內4層辦公樓,用募化而來的100多萬元新建東廂客堂和寺院朝南正房,2004年建東廂客堂和敬塑山門殿薩。2005年6月募化10多萬元修建東廂齋堂,於年底交付使用。
敕封護國寺雖然恢復佛事活動時間不長,但年輕的住持智宇和尚將佛寺管理得井井有條。在幽靜的住持室,智宇和尚輕聲細語地和我們交談。從禪意到人生,從出家到入世。當然,更多的是修心向善,引導一方風化。住持室西壁掛著慈舟禪師生前手書的一副對聯:“護持正法續慧命,國泰民安利有情。”智宇表示將不忘師傅的教誨,努力光大護國寺。
如今,當您走近戴南時,映入眼帘的是寬敞整潔的街道,人氣旺盛的集鎮,欣欣向榮的工業園區,錯落有致的農民別墅群,流光溢彩的現代建築。而歷經千年滄桑的敕封護國寺則為戴南這方熱土增添了一脈幽幽古韻。
山門殿、天王殿及大雄寶殿不在同一條中軸線上的獨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