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三國時期魏正始五年(244年),蜀漢軍於興勢擊退魏軍進攻的作戰。興勢即興勢山,在陽平關(今陝西勉縣武侯鎮西)外圍,位於今陝西洋縣北,現屬於陝西長青自然保護區。景初三年(239),明帝曹叡病亡,輔政的大將軍曹爽急於建軍功樹威天下,而243年10月,蔣琬從漢中退駐涪縣。曹爽就於正始五年貿然率軍攻蜀,進攻漢中。駱谷(即儻駱道,今陝西秦嶺之谷。北口稱駱谷,在周至縣西南,南口稱儻谷,在洋縣北)在三條漢中通雍州的谷道中最短,但是中間絕水地段較褒斜道為長,山路險峻,通行困難。曹爽挑的這條路使後援極其困難,當時發動關中和氐羌(雍涼)各地運輸後勤物資,結果“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三國志曹爽傳、劉敏費禕傳》、《晉書文帝紀》、《漢晉春秋》)。
244年3月,曹爽西至長安(今西安西北),任命親族夏侯玄(夏侯淵從子夏侯尚之子,玄母為曹爽的姑姑)為征西將軍,都雍、涼州諸軍事,雍州刺史郭淮為夏侯玄軍前鋒。三月,曹爽自己從長安率七萬餘人出發和夏侯玄的七萬餘人會合,從駱谷合兵15餘萬,自駱谷口攻漢中。時蜀漢鎮北大將軍王平守漢中,兵不滿3萬,他否定部將收兵固守漢城(今勉縣東)、樂城(今城固東)待援的建議,認為援兵太遠,放敵人關(陽平關)必為禍,乃遣護軍劉敏等領兵據興勢拒敵,並多張旗幟,綿延百餘里,以壯軍威。王平自率軍在後,兼防魏軍分兵從黃金谷(興勢東)來攻。四月,魏軍被阻於興勢,供給困難,牛馬騾驢多死,兵疲意懈,而蜀漢大將軍費禕又自成都督軍趕至漢中。
魏參軍楊偉認為形勢不利,勸曹爽急退,鄧颺還在強詞奪理,氣的楊偉罵道:“鄧颺、李勝兩人拿軍國大事開玩笑,應當斬首!”曹爽聽的很不高興,不願退兵。太傅司馬懿在曹爽進軍前就表示反對,現在亦急致書夏侯玄,指出有全軍覆沒之險:“以前武皇帝與劉備征戰漢中,差點一敗塗地,你不是不清楚。如今蜀軍已占據興勢,你們前攻不能進,後路再被蜀軍包抄,等到全軍覆沒,恐怕連負責任的命都沒了!”夏侯玄嚇得清醒過來,也勸諫曹爽撤軍,曹爽才很不情願地答應。五月,費禕知魏軍將退,率軍繞道占據三嶺(即沈嶺、衙嶺、分水嶺。均在今陝西周至縣西南之駱谷中),斷其歸路。曹爽遭截擊,督軍爭險苦戰,死傷慘重,逃回關中。費禕因此戰進封成鄉侯,並在漢中逗留到244年9月才返回成都。
此戰是古代以攻勢防禦取勝的一個典型戰例,王平本傳說的很簡單,後世卻津津樂道於此戰,劉伯溫著《百戰奇略》此役被歸類為“退戰”,說兩軍作戰,如果敵軍占據險地,戰局陷入困境,就應早早退兵,以保全軍。
地理
從漢中到關中的三條通道都是秦嶺中的峽谷。東路是最長的,總計超過330km,北端直達長安以南,南段稱為子谷,北段稱為午谷。崎嶇的地貌提供了大量可以完美伏擊的地點,設伏方可以輕易全殲谷內敵軍,所以這條最長的路線也是最危險的。如果蜀漢發動攻勢,經此道路可以輕易威脅長安,這也是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魏延所建議的。西面長235km的褒斜道在三條之中路況最好,北段稱為斜谷,南段稱為褒谷,其南端在漢中北約25km,北端在今陝西眉縣南15km。在褒斜道中心,另一條峽谷箕谷西向延伸,然後轉而北向,最終止於當蜀漢進攻時受到威脅的戰略要地陳倉附近。如魏採取攻勢主動出擊迎敵,良好的路況意味著蜀軍能更快聚集守軍並在魏軍出谷前阻止其進攻。
210km長的倘駱道在中路,是最短的一條,以其兩端得名。南端接近今陝西洋縣的倘水河,北端在今陝西周至縣西面的駱峪。因此,其南段叫倘谷,北段叫駱谷。曹爽犯了一個重大的戰略疏忽。他選擇從中路攻蜀,此路不僅最短,路況也最糟。更重要的是,在三條路中,倘駱道沒有水源的路段最長。因此,攻蜀軍隊為後勤所羈絆,魏軍出谷前,大量負責運輸的動物渴死。曹爽只得徵調數萬役夫為苦力運輸糧草,其中很多也渴死了。魏軍士氣驟降,曹爽軍中乃至曹魏本土不滿曹爽主政的情緒大幅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