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
接種(inoculation),指接種源傳送到達寄主部位,其包括接種源的降落及到達,真菌孢子或寄生性植物種子的發芽,線蟲卵的孵化等步驟。
入侵方式
直接侵入(directpenetration),機械壓力穿透角質層和表皮細胞的物理方式。也有分泌酵素溶解或軟化角質層的化學方法,通常物理和化學破壞方式並存進行。特定部位:真菌會經由柱頭、幼苗、幼芽、根毛。
自然開孔(naturalopening),氣孔、皮目、傷口、水孔、蜜管孔和葉柄痕等侵入。細菌性病害只能經由自然開口侵入。
經媒介者,擬菌質、類立克次體、病毒及擬病毒透過昆蟲、線蟲、真菌、蟎和人類等。
影響病源因子
植物年齡增加,抗病性增加。
植物生理會改變入侵途徑。
環境乾濕會改變入侵途徑。
感染
病原菌與寄主植物細胞及組織之間建立一種接觸的關係,而由寄主獲得營養稱之為感染。如果寄主遇到非病原菌入侵細胞時,寄主細胞會產生過敏性反應(hyperentitivereaction),此寄主細胞立即死亡,於是病源無法由寄主獲得正常之養分餓死,或死亡細胞有有害物質抑制病菌。
侵害
侵害是感染的後期,病菌在感染寄主後,有一病原在內部蔓延,但外表看不出來,即是疾病潛伏期(incubationperiod),然後病原菌生長和繁殖則是侵害。侵入、感染、侵害是互相延續的,孢子發芽侵入寄主組織,菌絲開始蔓延則是致病過程(pathogenesis),病有病徵出現,寄生關係從而建立,可謂之感染(infection),故感染表示寄主組織已被病原菌所纏據(colonization)。
繁殖
病毒繁殖最快。細菌亦可用二裂法繁殖。每一隻雌線蟲約可以產生300個卵(eggs)。
病源傳播
細菌通常利用鞭毛遊動。真菌水聲菌有遊走孢子(zoospore)可以在水中游泳。不完全菌之分生孢子(conidia)通常靠風、雨傳播。許多病毒藉昆蟲製造傷口而傳播。
病源殘存
病原菌有時靠冬季寄主越冬。
寄主範圍廣泛的多犯性(polyxeny)病源,如細菌性癌種病菌。
利用本身殘存構造越冬,如白粉病菌之囊孢子在囊殼內越冬。
靠寄主殘株或病枝條內的菌絲體和細菌越冬,如水稻到熱病。
存在土壤內越冬,如高等寄生植物之種子、線蟲之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