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國度[奈保爾作品]

《自由國度》是印度裔英國作家V.S.奈保爾第一部有關後殖民時代非洲混亂狀況的虛構性作品。

文本講述兩個白人——鮑比(原殖民政府的公務員)和琳達(一位殖民官員的妻子)從當時正處於部族戰爭中的某非洲內陸國家的首都開車返回南方公署安全區的途中所目睹的黑非洲社會狀況和所經歷的險情。

這裡的“自由國度”其實指的是殖民者撤退之後或行將撤退之時黑非洲大陸國家的部族屠殺、經濟的癱瘓、社會的混亂無序和土著人自由的失重等情況。故事同時傳達出了當時仍然滯留的歐美白人內心深深的不安全感。

《自由國度》獲得1971年英國文學布克獎。

內容簡介

中篇小說《自由國度》描寫的是前統治者來到前殖民地尋找自由時無法逃避的困境。小說主人公鮑比試圖通過到曾經的領地旅行來享受自由,卻無奈身陷囹圄。

文本一開始描寫道:地處非洲的這個國家有一位總統,還有一位國王。他們分屬不同的部落。部落之間結怨已久,隨著各自的獨立,彼此之間的摩擦愈來愈嚴重。國王與總統均與各地白人政府的代表們有來往;白人受到兩邊的討好,就感情而言,他們更喜歡國王,但是總統實力雄厚,他還有一支來自他的部落的、新式的軍隊,因此,白人便決定支持總統。於是本周末,總統終於派出軍隊攻打國王。

小說主要描寫鮑比與另一位政府官員的妻子琳達驅車400多英里從首都返回南方公署區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他們剛一上路,就聽見一架盤旋在上方的軍用直升飛機發出的陣陣轟鳴聲:“雅克—雅克—雅克—雅克”。最初,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什麼危險,也沒有什麼恐懼感,倆人一邊欣賞著非洲的景色,一邊海闊天空地談論著非洲、英國和各自的生活經歷等等。但是越往前走,他們越來越發現自己處境的危險與可怕,一輛軍用卡車惡意地要將他們從公路上擠下去,儘管他們成功地逃離了險境,但心理變得越來越緊張,談話也越來越陷入窘態,倆人甚至吵起架來,以至於琳達下了汽車,自己走了一段路。快要到達目的地時,在一個檢查站,鮑比下車接受檢查,檢查車輛的士兵開玩笑地說,鮑比是不是想把自己的手錶送給他們,鮑比說不願,結果他被重重地扇了一個耳光。鮑比威脅他們說,自己是個官員,他要揭發他們的罪惡行徑。這話使他進一步惹火燒身,那些士兵讓他受盡了污辱。他本以為他們只是要污辱他一下、將手錶搶走便會完事,誰知除了用靴子對著他的身體狠命地亂戳亂踢之外,他們並沒有搶他的手錶的意思。這讓鮑比害怕了,認為他們要殺死他。他想哭,但又不敢哭。他躺在地上裝死,最後失去了知覺。當鮑比清醒過來後,他小心翼翼地逃脫了。

創作背景

15世紀開始,隨著歐洲主導的地理大發現及隨之而來的黑奴貿易的開展,西方殖民主義者為使他們在非洲大陸的統治合理化而炮製過種種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謬論,宣稱非洲是一塊沒有歷史可言的蒙昧大陸,說非洲黑人是一個最為劣等的種族,說他們沒有也不配擁有自己的獨立政府和民族文化等。

黑非洲,或者稱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幾乎完全封閉在兩個大洋和兩塊沙漠之間:北面是廣袤的撒哈拉沙漠,南面有卡拉哈里沙漠,西面是大西洋,東面則有印度洋。這一切構成了嚴重障礙。

奈保爾筆下的非洲指黑非洲的心臟地帶:剛果、烏干達、盧安達、安哥拉及臨近地區。黑色大陸在殖民者到來之前保持著古老的刀耕火種初民生活;殖民者到來之後,進行了瘋狂地掠奪與精神摧殘。

主要人物

鮑比

鮑比由於在英國遭受了一些慘痛的經歷,他來到非洲尋找自由,希望與非洲居民建立一種合作關係。他穿著非洲當地的服裝,和在路上碰到的非洲人微笑揮手,讓非洲人搭便車,並試圖融入到黑人群體中去。

鮑比原殖民政府的公務員。鮑比上校是一個頑固的歐洲種族主義者和舊式殖民主義者,他大老遠地從歐洲跑到非洲,目的是享受,是淘金和體味一下那由長得像成年人一般的非洲男孩在性上給他帶來的刺激。

鮑比代表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他主張歐洲在處理與非洲和其它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時持幫助和合作主義的立場。鮑比與非洲人之間沒有進行過深入的交流。

琳達

琳達是一位殖民官員的妻子。琳達以一個放蕩女人的面目呈現出來。她堅持一種歐洲人/殖民者與非洲人/殖民地人之間的隔離主義立場。琳達的言行尖刻,算得上一個不折不扣的殖民主義者。至於說琳達,她除了一門心思想在非洲淘到點什麼外,她最感興趣的是性的體驗。她是一個性擴張主義者。她是白人殖民者馬丁的妻子和南方公署大院裡有名的新聞人物。她與上校的關係曖昧,同時與一個叫卡特的美國人的關係也不明朗,甚至與彼得也有染。

上校

上校是一個典型的殖民主義者,對非洲人民頤指氣使、肆意嘲弄,動不動就對當地人說“你是個愚蠢的人,做著愚蠢的事”之類的語言。殖民主義的思想在他的意識里並沒有隨著殖民的結束而淡去。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自由國度》的主題思想:在孤獨與散失尊嚴中尋找“自由”。

《自由國度》有兩重含義:自由既是現代人不安定、無家可歸和與自己熟悉的環境日漸疏離的一種心理狀態,也是政治獨立後的非洲國家無序、混亂的社會狀態。

退休上校的言行是以“歐洲優越論”為核心內容的種族主義理論,這個頑固的殖民主義者認為:沒有白人的管束,即使那些已經得到教化的少部分非洲人也是無法繼續保持一種“開化的”文明人的身份的;當非洲人做錯事情時,就應該理所當然地對他們加以處罰。他的一句飽含嘲諷性的評價“這就是非洲”概括了他認為黑非洲大陸和非洲黑人一直以來都只是一片只配被外來高等種族馴化的野蠻之地和蒙昧之邦的偏見。

“殖民者每次說受殖者是一個孱弱的民族,言下之意,就是弱者需要保護。保護的概念也由此產生。不讓受殖者參與管理,重要事務由殖民者來拍板,完全是為受殖者著想。為了避免人心惶惶,他們每次說到受殖者刁蠻、頑劣、偷盜成性,甚至有些暴虐時,總是要讓大家明白,他不得不實施警察統治與峻法苛典。”奈保爾顯然是把上校作為一個頑固的歐洲種族主義者和舊式殖民主義者的面目呈現在讀者面前。

對於絕大多數的非洲人來說,獨立並未帶來根本性的變革。所謂的獨立是應該要打問號的。殖民體系雖然已經土崩瓦解了,宗主國在非洲遺留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等級秩序和文化等後遺症卻使得這些國家依然深陷動盪和戰亂的泥潭,依然只能充當宗主國的玩偶。鮑比在旅行途中遭遇暴行以及非洲不同部落之間的衝突說明所謂的自由的政治秩序已經消失不見,代之而起的是更大程度的放任無序。

對於小說的兩位白人主人公來說,非洲這個自由的國度意味著經濟自由和性自由。獨立之初的前殖民地國家百廢待興,對於鮑比和琳達的丈夫來說,發財和飛黃騰達的機會顯然要比英國多。同性戀者鮑比,在英國時就曾因為同性戀行為被拘捕過。而在這裡,他可以利用一些小恩小惠和權勢毫無顧忌地玩弄非洲男孩。而琳達作為殖民者馬丁的妻子,不僅與上校關係曖昧,而且與一個叫卡特的美國人的關係也說不清道不明,甚至與上校的土著領班也有染。

在奈保爾的筆下,自由既是現代人不安定、無家可歸、迷失方向和與自己熟悉的環境日漸疏離的一種心理狀態,也是政治獨立後的非洲國家無序、混亂的社會狀態。

藝術風格

在《自由國度》這個故事中,國王與總統只是對立的兩派,善惡在此根本無法分辨,一切都已變得面目全非了,在白人的支持下,總統派出軍隊四處搜捕國王,並對國王的部落進行種族滅絕性的大屠殺,內戰給當地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生靈塗炭,村莊被燒毀,生存變成了災難,連白人鮑比也不能倖免。童話色彩與現實主義交織在一起的冷酷筆法,使讀者深刻感受到,非洲古老的神話和古老的價值都蕩然無存了,到處都只是憎恨、懷疑、挫折、暴力、奴役。西方人看似處於局外,實則是幕後的黑手,殖民入侵破壞了有著古老傳統的部落忠誠和傳統信仰,殖民入侵打破了一個舊的世界,創造出來的卻是某種連西方人也覺得不可理喻的世界。

在文學創作中,奈保爾總與大規模的社會衝突或暴力保持著相當的距離,不去直接描寫,而將筆觸更多深入的則是個體生命的生存環境和心理狀態,因為這是造成當下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的根本原因。

象徵手法

文學藝術中的象徵,就是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表現與之相近、相似或者相關的思想、情感、概念。象徵手法廣泛運用在作品中,簡單的語言因之而被賦予了神奇的暗示意義,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同時給人以啟示,激發讀者的無限想像。

作品中,兩名英國人親眼見證了部族之間的暴亂、政變與殺戮。作者巧妙地運用寓意開始了他的象徵手法開始了小說的敘述:“在這個非洲國家,有一個總統,還有一個國王,”以這種形式開頭,象徵著故事的普遍性,暗指這種情況適用於許多新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鬥爭給國家帶來的混亂實際上象徵著殖民體系解體後仍受西方世界控制著經濟政治的第三世界國家的混亂與無序。

故事中的人物鮑比、琳達和將軍分別代表著白人自由主義、隔離主義和殖民主義。鮑比希望與非洲居民建立合作友善的關係。但當加油站的非洲童工不小心將他的汽車劃傷時,他的白人種族優越感又暴露無遺,此時汽車作為西方文明的產物,是身份的象徵。

他到非洲的目的是尋找性的滿足,實際上象徵著表面追求平等的白人自由主義者內心仍有著殖民者的主人意識。而琳達則赤裸裸地體現著她的種族優越感,墨鏡和除臭劑都是其奉行種族隔離主義的象徵。大校進入了葬年,身體狀況不佳,個人敗落的狀況以及骯髒的旅館現狀都象徵著英國殖民統治的崩潰。殖民結束後的非洲沒有找到合適的出路,所有非洲的城市都如書中描寫:“瀰漫著殖民的氣息,在那裡的每一個人都無家可歸。”這裡的“自由國度”其實指的是殖民者撤退之後非洲大陸國家的政局動盪,部族屠殺和社會的混亂無序。

詞語象徵

奈保爾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和事件不單單具有其本身的特性,而是具有了一定的符號意義。作者藉助這些外在事物,暗示一種廣泛的、較為普遍的意義。如此以來,這些外在事物便具有了一定功能含義。敘事學把這種功能意義定義為“象徵”。象徵,是指藉助形象含蓄地表達感情。

灌木叢:小說中反覆出現的灌木叢具有極其明顯的象徵意味,它是“野蠻”、“蠻荒”的代名詞。在奈保爾的眼中,非洲正是一片部族相互殘殺、政治獨裁專制、人們思想愚昧落後和原始野蠻的叢林。不僅如此,叢林還將盜竊、殺戮、壓迫、腐敗、種族主義等等種種罪惡掩蓋起來。

敘事視角

敘事視角,簡稱視角或視點,即敘述的角度,它指的是作品中敘述者或人物與敘事文中的事件相對應的位置或狀態,或者說,敘述者或人物從什麼角度觀察故事。作為一種敘事框架,小說的藝術模式有其自己的結構,且這個結構又是通過一定的建構告訴讀者,同一個故事往往會因為不同的講述方式而變得面目全非,而在諸多的制約因素中,敘事視角的確定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整個小說寫作技巧中,視點(敘述者與他所講的故事之間的關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中篇小說《自由國度》在講述兩個英國白人鮑比和琳達在參加完在首都舉行的“社區發展研討會”後一路驅車前往南方公署的所見所聞時為主採用了零視角,做到“敘述聲音與敘述眼光統一於敘述者。具有一定權威性和客觀性”。不僅如此,還將其與第三人稱外視角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快要抵達南方公署的泥濘道上,鮑比和琳達遇到一群被打敗的原國王的士兵淪落為囚犯時,小說描述道:“接著他們看見了囚犯。他們坐在地上,有些人面露沮喪,大部分人則光著身子。他們是國王這一部落的黑人,苗條而且骨架小巧,膚色極黑。他們穿衣遮體,修建道路。但是他們作為自由人曾經擁有的這種尊嚴已經被剝奪了。所有人身上都帶著血跡和被毆打後的紅褐色。有一兩個人看上去奄奄一息。”在文本中,首先用第三人稱鮑比和琳達的視角展現當時所看到的情形,然後用零視角的方式敘述了這些囚犯遭遇,這樣通過視角轉換的敘事策略使敘述者在一個新的層次上獲得了相當大的自由,更為廣闊的敘述視野,從而更加靈活自如地表現了後殖民時代非洲的真實狀況。

在小說中這種多視角選擇充分地體現了敘事視角功用:“敘事視點不是作為一種傳送情節給讀者的附屬物後加上去的,相反,絕大多數現代敘事作品中,正是敘事視點創造了興趣﹑衝突﹑懸念﹑乃至情節本身。”

作品評論

小說毫不留情地揭露非洲國家的落後愚昧,以及舊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惡果。

——和訊網

《自由國度》並不自由是該作品真正的要旨所在,而“自由國度”在小說中則像征著任何由人構成的社會和人文空間,由於在這個空間中充滿各種異質文化力量的交鋒和不同愈識形態的侵染,給小說中的主人公造成了心靈的孤寂和封閉。

——劉新民(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自由國度”也可以理解為一切都沒有了章法的國度,這不僅是一種外在的混亂,更是一種內在的精神錯亂。人人都在“自由”中變得麻木了,同時也更加冷酷、殘忍了,這種社會的災難導致人們在心理上處於盲目的狀態,因此,這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個人情感、心理、精神的喪失。

——石海軍(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編審、教授)

作者簡介

V.S.奈保爾(V.S.Naipaul)畫像 V.S.奈保爾(V.S.Naipaul)畫像

V.S.奈保爾(1932-), 英國著名作家。1932年出生於特立尼達島上的一個印度家庭,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後遷居倫敦。奈保爾著有《米格爾街》、《斯通先生與騎士夥伴》、《自由國度》、《游擊隊員》、《河灣》等。2001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