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霍妮繼阿德勒及榮格之後,與亞歷山大、蘇利文及弗洛姆等其他學者並稱為“新弗洛伊德派”。他們擱置弗洛伊德的“性”和“原欲”的觀念,重視社會文化因素對人格發展的重要性。《自我的掙扎:神經官能症與人性的發展》詳細敘述了神經官能症者的發展傾向,它對人們的吸引力遠遠超出了人們對病態方面的臨床或理論的研究興趣。同時也包含了一個基本的道德問題――涉及人類的欲望、動力或探求完美的宗教教條。霍妮繼阿德勒及榮格之後,與亞歷山大、蘇利文及弗洛姆等其他學者並稱為“新弗洛伊德派”。他們擱置弗洛伊德的“性”和“原欲”的觀念,重視社會文化因素對人格發展的重要性。
《自我的掙扎:神經官能症與人性的發展》詳細敘述了神經官能症者的發展傾向,它對人們的吸引力遠遠超出了人們對病態方面的臨床或理論的研究興趣。同時也包含了一個基本的道德問題――涉及人類的欲望、動力或探求完美的宗教教條。
霍妮亦排除弗洛伊德的原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構造組織的想法,而提倡真我、實我和理想自我等組合的人性發展。依她的看法,對精神官能症患者的治療而言,應瓦解對其人格發展有阻礙的理想化自我形象,並在實我里找出真我而抒發其個性成長的有能,這才是精神分析的精髓。
作者簡介
作者:卡倫·霍妮 (Karen Horney) 譯者:邱宏
卡倫·霍妮 (Karen Horney,1985-1952),20世紀“新弗洛伊德派”的代表。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社會心理學的先驅。
1885年9月16日,霍妮出生於德國漢堡,受母親影響頗深。1906年,21歲的霍妮考入柏林大學,開始對精神分析發生興趣。26歲大學畢業後通過考試進入柏林“蘭克維茲療養院”研究三年的精神醫學,追隨德國著名神經學家赫曼·奧本海默學習。1915年,獲柏林大學學士學位。
1915~1918年,霍妮任伯林精神醫院住院醫師,1920~1932年期間還在柏林精神分析學院任教。1932年,霍妮接受美國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院長聘請,擔任該院副院長。兩年後,她遷居紐約,創辦一所私人醫院,並開始培訓精神分析醫生。隨著與弗洛伊德正統理論分歧的加大,她與研究所其他成員關係緊張。1941 年,她倡立精神分析改進會,並創建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親任所長,直至去世(1952年)。
霍妮的主要著作有:《我們這一時代的神經質人格》(1937)、《精神分析新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們的內心衝突》(1945)、《自我的掙指扎:神經官能症與人的成長》(1950)、《女性受虐狂問題》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追求榮譽 l
第二章 神經官能症者的要求 l5
第三章 “應該”:神經官能症者的權利需求 29
第四章 神經官能症的自負 41
第五章 自恨與自卑 55
第六章 脫離自我 79
第七章 減除緊張的常用方法 91
第八章 誇張型的解決方法:掌控一切 97
第九章 自謙型的解決方法:渴求愛 ll2
第十章 病態的依賴性 125
第十一章 退卻:渴求自由 l36
第十二章 神經官能症者的人際關係障礙 153
第十三章 工作上的神經性障礙 163
第十四章 精神分析治療之路 176
第十五章 對神經官能症的理論探討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