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諧理論

自和諧理論

自和諧理論是李不言對其多年心理諮詢實踐經驗的提煉和總結。自和諧理論認為,人的成長過程就是實現自我和諧的過程。 自和諧主要包括自體和諧、空間和諧和時間和諧。

理論要點

(一)主體和諧。  

人體各臟器之間要和諧相處,各種營養元素、能量等要均勻、協調分配。人體有自我平衡、自我調節、自我修復、自我協調等醫療功能。人體的這種自我協調功能,是天生的、主動的、條件反射式的客觀行為,是大腦、神經、經絡、血管等組織器官本能的行為。

機體某些器官的器質或功能性破壞,在能量代謝方面會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器官也會向大腦皮層發放惡性信息。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某些生理疾病,會合併神經系統高級部位的失調;某些所謂身心疾病往往伴隨抑鬱症狀,如潰瘍性和痙攣性結腸炎患者總是灰心喪氣、愁眉不展。同樣地,帶有歇斯底里和神經症傾向的病人,由於容易接受暗示而破壞了機體的心理防禦和免疫能力,從而導致器質性病變。

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三者也要和諧均衡。三者失去協調,必然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和行為失常。

(二)空間和諧。  

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環境中的主體,不同的環境會造就與之相適應的特定人群。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並不是源於自身的區別,而是環境差異產生的多樣性。一是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桔生江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橘”;“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由於適應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環境,才出現了各色人種。一是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社會環境不同,造就了個人的身心機能與體質的差異。社會的變遷,會給人們的生活條件、生產方式、思想意識和精神狀態帶來相應的變化,從而影響人的身心機能的改變。環境對人的改變是深刻的,也是最難以適應的。空間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對人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從生到死,始終不能脫離自己的生存環境。環境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有時變化很大,人為了自我的生存和發展,就需要採取主動的或被動的措施,使自身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

劇烈、驟然變化的社會環境,對人體的生理機能有較大的影響,從而損害人的身心健康。

(三)時間和諧。  

每個個體都有三個時態: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個人在正常情況下這三個時態具有連續性、邏輯性、統一性。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齡階段,每一年齡階段其心理發展都表現出相應的質的特徵,稱為心理年齡特徵。一個人心理行為的發展,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變化的,一個人的認識、情感和言語舉止等心理行為表現要基本符合他的年齡特徵,這就是人與時間的和諧。

如果一個人的認識、情感和言語舉止等心理行為表現基本符合他的年齡(時間)特徵,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如果嚴重偏離相應的年齡(時間)特徵,發展嚴重滯後或超前,則是行為異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自和諧理論認為,實現自和諧,達到自體和諧、空間和諧和時間和諧,是個體一生的任務。只不過在成長的某些特殊階段,完成某一方面的和諧會上升為人生特定階段的突出任務。這幾個特殊階段是:幼兒期(大約在3~6歲左右);青春期(大約在12~16歲左右);中年轉折期(大約始自40歲左右,歷時長短因人而異)。這是人生中的三個關鍵時期,人的生理、心理都要發生質的變化。

1.幼兒期——通過對自我的肯定,實現空間和諧。  

由於能夠自由自在地行走,空間活動範圍明顯擴展,從嬰兒期極樂意糾纏於母親懷抱發展到逐漸拉開與母親的距離,可以隨心所欲地走到想去的地方、接觸想接觸的人或物,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突變,自主感、主動感、自信心驟然增強。這個時期的心理狀態,像極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孫猴子,相信自己無所不能、無往不勝。他們整天熱衷於童伴間的追逐、打鬧,把過剩的精力消耗在能夠展示自我體力、技能等方面的遊戲之中。

對自我的肯定間接帶來了對父母的違拗。此時期的幼兒,對父母的幫助、指示、阻止等總是用“不”來反抗,這就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2.青春期——通過對自我的否定,實現自體和諧。  

人進入青春期,身體迅速發育,可心理發展相對滯後,生理上的急劇變化衝擊著心理的發展,使身心發展在這個階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兒童產生成人感,心理發展的相對緩慢使他們仍處於半成熟狀態,這種成人感和半成熟狀態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動產生種種矛盾的根本原因,如具體表現為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賴、心理性閉鎖與開放性、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等一系列矛盾現象。這諸多的矛盾和不適應,給青少年帶來了極度的苦惱。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思想從一直嬉戲其中的客觀世界中抽回,重新指向主觀世界,開始強烈甚至是苛刻地審視自己的外貌、體徵、能力、人格特徵等,時而自我欣賞,但更多的是自感不足;時而激情滿懷,但更多的是沮喪迷惑;時而我行我素,但更多的是寂寞孤獨;時而自我感覺良好,但更多的是過分誇大自己外貌、能力等方面的某些不足而產生極度的焦慮。總之自信與自卑兩個極端交替出現於內心,表現出“角色混亂”的特徵。

因為發展的不協調,青少年的心理能力明顯滯後於自我意識,從而呈現難以應付的疑惑感、危機感。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投射為對家長、權威和社會規則的懷疑和否定,表現為態度強硬、舉止粗暴、漠不關心、冷淡相對,或遷怒於其他成人,這就是所謂的“第二反抗期”。這是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正常現象,也是必經途徑,對此家長和社會應予以正確認識,幫助他們順利渡過這一人生的特殊轉折期。

3.中年轉折期——通過對自我的否定之否定,實現時間和諧。  

中年期是人生歷程中又一個重要的轉折階段,故有“中年期危機”之說法。中年的危機感主要是表現在時間上的危機感,是面對人生苦短、壯志難酬的無奈和迷茫。在我國民間長期流行著的一些說法,如“人過四十天過午”、“人過四十不學藝”、“人到中年天到秋”等,更一度給中國的中年人帶來了諸多消極的暗示,加重了這一時期人們的焦慮、疑惑。在人生的這一特殊時期,大多數人都要放慢或停下奔波的腳步,回顧自己曾經的過去,審視自己的現在,重新謀劃自己未來的人生目標、方向。許多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將做出不同程度有些甚至是全盤的調整、揚棄。

這是人生的最後一次重大轉折和考驗。完成這一轉折所需時間因人而異。人的一生經過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這樣一個完整的周期,應該說是才完成了生命的煉獄過程,從而步入享受生命的新階段。有的人終其一生都難以完成這最後的轉變,最後只能在迷惑和怨恨中抑鬱而終(這些人在更年期將表現出強烈的煩躁和不適應);有的人很快完成了這一變化過程,對人生驀然有了一種全新的理解,體驗到了一種混沌頓開、大徹大悟、漸入佳境之感以及生命中從未有過的悸動,實現了自我與空間、自我與時間以及自體的完美和諧。

運用

1、最實用的諮詢理念:求助者才是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的大師。聽是助人,說是療己。

2、最基本的諮詢目標:自我接納。

——所有心理問題的產生,都是源於個體對自我的不接納;

——心理諮詢的首要任務就是引導求助者完成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是自我改變、自我和諧的出發點和歸宿;

——自我接納的要義是接納完整的自己;

——自我接納的前提是接納自己所有的情緒:快樂是在提示我們珍惜,恐懼是在提示我們保護,焦慮是在提示我們重視,痛苦是在提示我們改變……

——只有接納自己,才能改變自己;只有接納自己,才能接納世界。

——幫助求助者完成自我接納,既是諮詢目標,更是諮詢策略。

自和諧助人模式系列圖示2 自和諧助人模式系列圖示2

3、最有效的諮詢方法:至法無法。

——諮詢師是用整個人來做諮詢而不是技術;

——有一千個諮詢師,就有一千種諮詢方法;

——有一千個求助者,就有一千種諮詢方法;

——心理諮詢是接納、發現而不是治療;

——問題是能量,諮詢是藝術。

自和諧助人模式系列圖示3 自和諧助人模式系列圖示3

常用的諮詢技術如:

落地技術——放棄漂浮,回到元點,一切如是;

駐留技術——停留於自己的情緒,覺察;

蟬脫技術——將情緒、症狀外化,做自己情緒、症狀的旁觀者,超悟;

聯結技術——打通情緒腦和意識腦之間的通路;

穿梭技術——在時間和空間中穿梭;

泛靈技術——萬物有靈,萬法歸心;

歸位技術——在迷失的時間、空間中找回自我,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