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三中

1956年至1968年,是臨湘三中艱難創業的十二年。 1968年至1976年,是臨湘三中初具規模的8年。 1976年至1996年,是臨湘三中穩步發展的20年。

臨湘三中屬岳陽市二級完全中學,從1956年開辦至今已有49年辦學歷史。學校坐落在風景宜人的燕屋山下,層林聳翠,溪流環抱。西望荊竹雲峰,山巒競秀;東臨最江公路,交通方便。學校綠樹成蔭,花繁葉茂,環境優美。
在近50年的歷程中,臨湘三中始終將教育放在首位,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不斷更新理念,改革教學模式,堅持“德育立校,質量興校,教研強校”的辦學思想,為國家輸送了千餘名優秀人才,造就了一批黨、政、軍界要員,培養了大批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在這近50年中,學校從艱難創業,到初具規模,再到飛速發展,在臨湘教育史上,書寫了輝煌的一頁。
1956年至1968年,是臨湘三中艱難創業的十二年。臨湘三中的前身是臨湘市第三完小,校址在沿河中街。1956年在完小的基礎上附設兩個國中班,1958年下期正式更名為臨湘三中。在“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指引下,學校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為臨湘市一中、長沙市一中以及中專輸送了大批合格學生,誰料到,1967年5月,全國發生了特大洪災,臨湘三中也沒能倖免,聶市街已全被淹沒,學校房屋被衝垮,各種教學設備都付之東流。鑒於原址地勢較低,臨街近水,上級政府將校址遷移到趙家燕屋山,此山因形似燕窩而得名,實為當時登仙者之風水寶地,故而雜草叢生,榛荊遍地,墳丘縱橫,“往往鬼哭陰則聞”。而領導和老師,在上級政府只撥款三萬元的情況下,硬是迎難而上,肩挑人抬,挑走了上萬立方米的土石方,將原校舍的磚瓦、木材一一運到新校址工地,歷時兩年,建起了總面積達3870平方米的新校舍,開闢了280平方米的大操坪。正是由於當年領導和老師的艱難創業,才有了而今雄視虎踞的臨湘三中,當年的創業者有而今的健在,一談到當年的創業,無不感到自豪,有一老教師還賦詩云:“日暄雨潤天何厚,建校移山地更靈,光芒射到心添暖,艱險拿來足踏平。”
1968年至1976年,是臨湘三中初具規模的8年。1968年,學校改為聶市中學,1969年,招收了高中班。當時運動一個接著一個,可是學校領導和教師排除各種干擾,堅持邊改革邊實踐,探索上社會主義文化課的方法。1974年10月《湖南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聶市中學上好社會主義文化課的經驗。這篇報導一問世,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遠至黑龍江省的代表參觀學習。省、地、縣三級領導多次親臨視察。聶市中學一時成為全省上好社會主義文化課的典型,為臨湘贏得了榮譽。同時,學校在上級領導的關懷下,擴建校舍,購進各種儀器設備,並逐年植樹造林、綠化校園,使得聶市中學已初具高中學校的規模。
1976年至1996年,是臨湘三中穩步發展的20年。1976年10月,結束了“文化大革命”,學校狠抓教學質量、規範管理制度,實行教材教法的探索與改革。1977年下半年恢復高考時,奪得了全縣文、理科語文、政治、歷史等四項第一,錄取人數亦據榜首,其中張萬鵬現定居德國,在體育活動方面,在全縣舉行的中學生籃球、排球運動會上兩次雙雙奪冠,78、79屆高考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錄取人數僅次於一中。為此,1983年,恢復“臨湘三中”校名。
迨至重點中學擇優錄取,三中失去了平等競爭的機會,但八九十年代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在基礎建設方面,新修學生宿舍一棟,電教樓一棟,教工住房兩棟。1997年將校門從向南移至向東,並作出了《臨湘三中基礎建設五年規劃》。在教學方面,實行封閉管理、個別輔導。每年高考錄取率穩中有升,都完成了教育局下達的指標。
進入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是臨湘三中飛速發展的時期。首先在基礎建設方面, 2001年投資116萬元,新建一棟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的教學樓, 2002年投資65萬元改建了學生寢室為學生公寓,2003年耗資8萬元改建了運動場,建成球場兩個,300米環形跑道一個,2004年投資160萬元在校園西北角建成一棟高標準學生食堂。從2001至2004年底投資150萬元,建成4棟教工宿舍,耗資10多萬元硬化了路面,花4萬餘元裝備了高標準音樂室2間,舞蹈室一間,美術室4間,並添置鋼琴兩台。教師辦公室安裝了空調。現有高標準教學樓兩棟,電腦室、多媒體教學設備已成為現實。有5棟教工樓,綠化面積2.3萬平方米,原來的低矮平房一掃而空,代之以高樓座座、綠樹成蔭,真是“舊貌變新顏”。
臨湘三中的校訓是:修德、精業、鼎新、有為。校風是:團結文明,求實進取;教風是:嚴謹求是,愛生啟智;學風是:勤奮虛心,求真善思。近年來,重點高中無序擴招,辦實驗班、奧賽班,三中的生源素質明顯下滑,每年錄取成績都比兄弟學校低100-150分。基本上是一些中下等成績的學生。為此,學校提出了“張揚個性、抓特色教育”的口號,在狠抓文化成績的同時,特別著力抓音、體、美專業生。2001年王虎以613分的總成績考取華中科技大學,而專業生則每一個台階,每年一次突破,由1個至5個,由5個至2005年的22人。2005年高考美術專業15人參考,上線10人,其中余翼考取廣州美院,音樂10人參考,上線7人,其中葉霞考取四川大學音樂表演系,體育4個上重點大學。從96年至2005年,連續10年完成教育局下達的高考任務,其中,2005年雙倍完成教育局下達的高考任務。三本以上上線113人。而小專業居功至偉,可以這樣說:“美院再不是三中的夢想”。
同時,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學校狠抓教師隊伍建設。有人說過“三中是師資培訓基地”,這話一點不假,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每年三中都要調走7-10位教師,除了少數到少沙、岳陽外,大多進了一中、二中、五中、職高。為了打造合格的有真才實學的教師隊伍,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對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行了培訓。第一,抓學歷培訓。鼓勵教師通過函授、自考等形式進行學習,獲得高一級學歷。現在我校教師119人,專任教師92人,基本具備了大學本科學歷或正在參加本科學歷的培訓。第二,抓教師技能培訓。對教師的計算機與國語,作出新的要求。現在85%的教師國語合格,84.7%的教師計算機合格。第三,抓業務培訓。每學期舉行一次專業考試,舉行一次“百花杯”教學比武,加強集體備課,統一資料,統一進度,統一測試,形成教育合力,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水平,使他們快速成長。因此,儘管每年調走不少老師,學校還是會很快鑄就一支“精於教學,勤於育人,甘於奉獻”的教師隊伍。因教師們的“精”,帶來了教學高效率;因教師們的“勤”,帶來了高質量。2004年,學校制訂了《2004-2008年教師繼續教育新課程的培訓規劃》,它的啟動與實施,帶來了廣大教師調整角色,轉換思想的變更,它將打造一支更為優秀的教師隊伍。
近年來,臨湘三中一直施行聘任制和規範管理缺席,嚴格把住教師備、教、批、輔、考各個環節,並利用學生評教、教師互評,教學調查來分析問題,查找原因,互相監督,互相促進。形成了既嚴格又人文的管理體系,儘量為學生營造一個寬和、舒適、溫馨的氛圍。如對高三學生,食堂設立“高三學生專窗”,並免費提供兩個月的雞蛋與豆漿。正因為這樣,才使得臨湘三中一年一個台階,一年一個新變化,在社會上名聲大噪。
現在臨湘三中已有教學班25個,其中高中教學班22個,國中教學班3個,教職人員119人。臨湘三中以他堅實的腳步走過四十九個春秋,為社會輸送了成千上萬名優秀人才。這些是在全社會的支持下所取得的,同時,也是廣大教師辛勤耕耘,更是領導者措施得力,領導有方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