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莫笑吾家蒼壁小

《臨江仙·莫笑吾家蒼壁小》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歌頌蒼壁。闡發了有心與高山爭雄,無意取媚於流俗。下片直抒情懷,表現了詞人身在山林、心懷天下的胸懷。 此詞借為蒼壁解嘲來抒發自己的胸懷, 真摯感人,引經據典,順情而作,快意暢達。

作品原文

臨江仙

蒼壁初開,傳聞過實,客有來觀者,意其如積翠、清風、岩石、玲瓏之勝,既見之,乃獨為是突兀而止也,大笑而去。主人戲下一轉語,為蒼壁解嘲。

莫笑吾家蒼壁小,稜層 勢欲摩空 。相知惟有主人翁。有心雄泰華 ,無意巧玲瓏 。

天作高山 誰得料,解嘲試倩 揚雄 。君看當日仲尼 窮 。從人賢子貢 ,自欲學周公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雙調,五十八字或六十字,押平聲韻。

2.蒼壁:辛氏《千年調》序云:“開山徑得石壁,因名曰蒼壁。”

3.過實:言過其實。

4.意:認為。積翠:積翠岩。

5.清風:清風峽。

6.岩石、玲瓏:岩石山、玲瓏山。《直齋書錄解題》:“何氏山莊次序本末一卷,尚書崇仁何同叔撰。其別墅曰‘三山小隱’。三山者,浮石山、岩石山、玲瓏山,其實一山也。”

7.獨為是:僅僅是。突兀:高聳的。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突兀而已。”而止:而已。

8.轉語:因時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說法而有所變化。

9.解嘲:受人嘲笑時自己找個理由辯解。揚雄《解嘲》:“人有嘲雄,以玄之尚白,雄解之,號曰解嘲。”

10.稜層:山石高險貌。

11.摩空:摩天,與天接觸。

12.雄泰華:象泰山、華山一樣地雄奇。

13.巧玲瓏:小巧玲瓏,小而靈巧、精緻。

14.天作高山:《詩》:“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15.試倩:試請。

16.揚雄:字子云,在長安時仕宦不得意,曾閉門著書,作有《解嘲》。

17.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

18.窮:不得志。

19.從人賢子貢:《論語》:“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貢,姓端木,名賜,衛國人,孔子的賢弟子。

20.自欲學周公:《論語》:“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周公,周武王之弟,名旦,武王死,輔佐成王,稱周公,是孔子所仰慕的聖人。

白話譯文

我的蒼壁剛開闢出來,外面傳說過了頭,有些慕名來觀賞的客人,滿以為它會象積翠岩、清風峽、岩石山、玲瓏山那樣幽勝可觀,誰知只是這么一副高峻的樣子而已,於是都大笑而去。我這當主人的姑且為客人的評論下一個轉語,為蒼壁解說,以免嘲笑。

不要笑我家蒼壁小,其勢險峻欲上摩青天。只有主人翁了解,有心與名揚天下的秦山、華山爭雄,無意追求小巧玲瓏。

上天造物誰理解,唯有請楊雄來解啊。你看孔子生時也不得意,信奉只有賢弟子子貢,但仍堅持周公之道,終成千古一聖。

創作背景

詞人在瓢泉居處開闢出的蒼壁,峭拔挺立,但客人們慕名來觀賞時,發現它沒有積翠岩、清風峽那樣的景致,只是突兀挺拔而已,便大笑而回。詞人有感於此,便寫了這首詞替石壁解嘲,此詞為辛棄疾閒居瓢泉晚期所作,大概時間是淳熙十六年(1189年)至開禧三年(1207年)。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詞可以看出辛棄疾對待山水的態度,他並不在乎名山大川,而注重的是自己在山水遊覽中的想像與感覺,山水所蘊涵的精神,所以在他的山水詞中就有了太多的與山水的心靈對話。

上片歌頌蒼壁,讚美其突兀峻拔之勢。首二句即序中所說的“轉語”,是接過客人的嘲諷來加以反駁,告訴嗤笑者:莫要眼光勢利,瞧不起這鄉野里不知名的小小蒼壁,它好就好在雖小而高,雖陋而雄,真有“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氣勢。第三句,自承為蒼壁的知己,言外之意是, 蒼壁的雄姿,正是主人公自己倔強傲岸人格的化身。“有心雄泰華,無意巧玲瓏”二句,具體地賦予蒼壁以高潔不凡的品格,說它有心要與名揚天下的泰山華岳比高爭雄,而無意打扮得小巧玲瓏以取媚於流俗。這種借物明志的描寫,與唐代李白《與韓荊州書》中“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的直率表白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這些象徵比喻,使人明白了此時的作者雖然時運不濟,侷促山林,但雄心壯志不衰。以上將蒼壁所具有象徵意義發揮透徹了。

下片以“天作高山誰得料”一句作轉折,直抒自己的政治情懷。“天作”二句實際是說,時代造就了一批愛國濟世的高士,但世俗不能理解和讚賞他們,於是需要明志明道,以免誤解(所謂“解嘲”)。第三句,用孔子在世時的坎坷遭遇自解,實際,上是在發牢騷,說明從古到今賢能之士命運多不佳。最末兩句,發願要學習孔子的賢徒子貢,追步周公的事業—實際就是想按儒家的美好理想來治國平天下,把宋朝振興起來。作者的這些想法當然是帶有歷史和階級局限的,因而不可能實現;但他身處退閒之境,仍不忘懷國家大事,足見其愛國熱情之深而且厚。

名家點評

西北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高海夫:托物寫意,構思新穎,其表現藝術也是頗具魅力,逗人喜愛的。(《辛稼軒姜白石詞選注》)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