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遺址
臨松建郡始於前涼張天錫,後涼呂光置中田護軍鎮之。隆安元年(397年)北涼沮渠蒙遜攻克臨松,殺中田護軍馬邃及臨松令井祥,屯兵金山。北涼玄始三年(414年)蒙遜為臨松太守。後魏以臨松郡,下隸和平、安平二縣,後撤郡為縣,後周將三縣併入張掖。
明正統年間,修築城垣,因地處甘州之南,命名南古城。明嘉靖二十八年重建,清順治元年(1644年)置南古城營,設守備1員,馬守兵180名,屬洪水營兼轄,控制通南山之小堵麻口、大堵麻口、酥油口、小野口、大野口、正南溝口、小尾麻龍口諸隘口。乾隆二十九年修築廒房。鹹豐、道光年間又建福德宮、三官廟。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築城,周長2里,牆高2.4丈,東開一門,有瓮城,南開門,城門上方有“悠然見南山”匾額。今存部分殘垣,廟宇樓閣盡皆被毀,唯存明代宣德鐵鐘一口,藏於南古鄉城東國小。有歷史學家認為,今之南古城即前涼臨松郡、臨松縣故址。
南古城隆教寺,一說初建於北魏,又傳宋徽宗敕建。明正統年間,由臨松山馬蹄寺佛窟移銅佛三尊,銅羅漢十八尊。銅像栩栩如生,造形精美。殿宇莊嚴,名由敕餳。康熙五十三年曾重修。清人許士梁《南古城隆教寺》詩云:
鴻飛二郭鑿書岩,旋毀經函聚法函。
銅像豈真西域創,金人自昔有三緘。
民樂縣南古鎮地處民樂縣西端,距縣城30公里,南北長38公里,東西寬11公里,海拔2192米,總面積270.33平方公里。現共有28個行政村,153個村民小組,6399戶,26001人,總耕地面積91009畝,人均3.5畝。南與肅南縣馬蹄鄉毗鄰,西與張掖市甘州區安陽鄉接壤,三縣(區)交界,交通便利,集貿活躍,鎮政府駐地商賈雲集,形成了民樂縣第二貿易城鎮。 南古鎮歷史悠久,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史稱“臨松郡”,曾是北涼王沮渠蒙遜的出生地和發祥地。境內有柳家山烽燧、景會寺遺址、上花園戲台遺址、岔家堡遺址、宣德古鐘等。
歷史名人
沮渠蒙遜:(公元386~433年),匈奴族;臨松盧水人(今甘肅張掖)。著名十六國時期北涼國的建立者,北涼太祖武宣王,在位時間從公元401~433年為期三十三年,終年六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