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臨床腫瘤學概論》綜合腫瘤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最新成就,系統地闡述了腫瘤發生、發展,腫瘤臨床診斷、治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使醫科學生能準確、完整和全面地認識腫瘤的本質和腫瘤臨床診治的原則,為今後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臨床腫瘤學概論》同時適當介紹腫瘤診治中重大進展和發展方向,以啟迪學生對醫學科學的探究。此外,《臨床腫瘤學概論》對腫瘤的流行病學、病因學和預防也作了簡要介紹。
《臨床腫瘤學概論》可作為醫科院校高年級本科生和七年制碩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腫瘤臨床醫師和其他各科臨床醫師的參考書。本書可作為醫科院校高年級本科生和七年制碩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腫瘤臨床醫師和其他各科臨床醫師的參考書。
作者介紹
朱雄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病理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國際病理學會中國部副主席、中華醫學會病理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病理專科委員會主任委員,以及《中華病理學雜誌》副總編輯、《中國癌症雜誌》副主編。主要從事腫瘤病理診斷和研究,尤其是惡性淋巴瘤、軟組織腫瘤和骨腫瘤。曾獲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項。發表論文80餘篇,主編《惡性淋巴瘤》和參加編寫《腫瘤學》、《腫瘤病理學》專著10餘部相關內容。
蔣國梁,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70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1984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研究生院,獲腫瘤放射治療學碩士學位,曾在美國M.D.ANDERSON腫瘤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和工作共6年。現任中華放射腫瘤學會副主任委員,美國《國際放射腫瘤學、放射生物學、放射物理學雜誌》編委,澳大利亞《亞太地區臨床腫瘤學雜誌》主編助理,日本《國際臨床腫瘤雜誌》編委。主要從事臨床腫瘤放射治療學的研究,特別是肺癌的放療、化療和立體適形放療、調強適形放療。在國內外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130篇,主編專著3部,參編6部。1997年獲吳階平醫學研究獎,1999、2001、2003
年分別獲上海市臨床醫療成果三等獎,2004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已培養博士生7名,碩士生5名。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腫瘤的基本概念
一、腫瘤的定義
二、腫瘤的良、惡性
三、腫瘤的基本術語和相關術語
第二節 腫瘤學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一、腫瘤學發展的歷史
二、腫瘤學發展現狀
第三節 臨床腫瘤學及其課程設定
一、臨床腫瘤學和相關學科
二、臨床腫瘤學課程設定
第二章 腫瘤的生物學行為
第一節 腫瘤的生長生物學
一、腫瘤細胞動力學
二、腫瘤間質和血管、淋巴管形成
三、腫瘤的異質性
第二節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一、癌基因
二、抑癌基因
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協同致癌作用
第三節 腫瘤的播散
一、腫瘤的侵襲
二、腫瘤的局部浸潤
三、腫瘤的轉移
第四節 腫瘤與宿主
一、腫瘤對宿主的影晌
二、宿主對腫瘤的反應
第三章 腫瘤病因學
第一節 腫瘤病因學概述
第二節 腫瘤的環境因素
一、化學因素
二、物理因素
三、生物因素
四、醫源性因素
第三節 腫瘤的遺傳性因素
一、家族性癌與癌家族
二、遺傳性綜合徵與腫瘤
三、腫瘤的家族聚集現象
第四節 腫瘤與基因
一、癌基因
二、抑癌基因
三、錯配修復基因
第四章 腫瘤流行病學
第一節 臨床流行病學的發展簡史和基礎概念
第二節 腫瘤流行病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第三節 腫瘤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
一、描述流行病學
二、分析流行病學
三、實驗流行病學研究
四、理論流行病學
第四節 腫瘤流行病學的發展和演化
一、移民流行病學
二、代謝流行病學
三、營養流行病學
四、職業流行病學
五、癌症的遺傳流行病學
六、腫瘤流行病學發展的前沿——分子流行病學
第五節 腫瘤流行病學採用的一些統計方法
一、Meta分析的套用
二、廣義線性回歸模型
三、APC模型
第六節 研究腫瘤流行病學的意義
一、描述癌症的地理分布和時間發展趨勢
二、探討環境因素、生活方式與癌的關係
三、探討腫瘤發病率升高的原因
四、疾病譜和腫瘤譜的變化趨勢及對策
第七節 循證醫學
一、產生背景
二、產生基礎
三、循證醫學的實施方法
第五章 腫瘤的預防
第一節 腫瘤的Ⅰ級預防
一、保護環境,減少和消除致癌因素
二、改變易患癌症的生活方式
三、化學預防劑的套用
第二節 腫瘤的Ⅱ級預防
一、開展健康教育
二、警惕癌症的早期信號
三、健康檢查
四、癌症的篩查
五、遺傳學知識在腫瘤預防中的套用
六、及時治療癌前期病變
七、早期腫瘤的合理治療
第三節 三級預防
第六章 腫瘤病理學
第一節 腫瘤的一般形態學特徵
一、腫瘤的大體形態
二、腫瘤的組織形態
三、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區別
第二節 腫瘤的命名和分類
一、腫瘤的命名
二、腫瘤的分類
第三節 惡性腫瘤的病理分級和分期
一、惡性腫瘤的病理分級
二、惡性腫瘤的病理分期
第四節 腫瘤的病理學診斷
一、腫瘤病理學診斷在腫瘤診斷中地位
二、細胞病理學診斷
三、組織病理學診斷
四、腫瘤病理診斷的特殊技術
第七章 腫瘤診斷學
第一節 腫瘤的臨床診斷
一、概述
二、高危人群
三、早期診斷的意義
四、病史
五、體格檢查
六、綜合診斷
七、腫瘤的臨床分期
八、腫瘤病人的功能狀態
九、腫瘤病人的隨訪
第二節 腫瘤的影像學診斷
一、腫瘤的X線影像學診斷
二、CT機成像的原理和發展
三、CT掃描技術和檢查方法
四、MRI原理及技術發展
第三節 腫瘤的超聲診斷
一、常用超聲診斷的種類
二、超聲診斷檢查範圍
三、超聲觀察分析的主要病變
四、各臟器的超聲檢查
五、介入超聲
六、高強度聚焦超聲
第四節 腫瘤的放射性核素診斷
第一節 顯像儀器和放射性藥物
一、顯像儀器
二、放射性核素
三、放射性藥物
第二節 常見腫瘤的顯像
一、骨骼腫瘤
二、肺部腫瘤
三、腦部腫瘤
四、頭頸部腫瘤
五、乳腺癌
六、肝癌
七、胰腺腫瘤
八、結、直腸癌
九、泌尿生殖系統腫瘤
十、淋巴瘤
十一、惡性黑色素瘤
十二、內分泌腫瘤顯像
十三、軟組織肉瘤
十四、淋巴顯像
十五、多藥耐藥研究
十六、腫瘤乏氧顯像
十七、放射免疫顯像
第五節 腫瘤的內鏡診斷
一、內鏡診斷的方法
二、內鏡的發展
三、常用內鏡
第六節 腫瘤標誌物和相關臨床檢驗
一、腫瘤標誌物的分類
二、腫瘤標誌物的檢測
三、腫瘤相關臨床檢驗
第八章 腫瘤外科治療
第一節 概 述
一、歷史
二、腫瘤外科的定義
第二節 腫瘤外科的固有特點 一、與病理學密切結合
二、“無瘤原則”
三、綜合治療
四、循證醫學
第三節 腫瘤外科的種類
一、診斷性手術
二、原發腫瘤切除與根治性手術
三、淋巴結清掃與根治性手術
四、保全器官功能的腫瘤根治術
五、姑息性手術
六、綜合治療中的外科選擇
七、其他外科治療
第九章 腫瘤的化學治療
第一節 腫瘤化療的發展
第二節 細胞增殖動力學和腫瘤化療藥物
第三節 抗腫瘤藥物藥代動力學
第四節 抗腫瘤藥物的分類
第五節 抗腫瘤藥物的常見毒性
第六節 抗癌藥物的耐藥性
第七節 與細胞毒化療有關的輔助藥物
一、氨磷汀
二、造血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三、白細胞介素11
四、5-羥色胺3(5-HT 3 )受體拮抗劑
第八節 化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一、化療適應證
二、化療禁忌證
第九節 聯合化療
一、聯合化療的原則
二、劑量強度
三、劑量調整
第十節 臨床套用中化療策略的選擇
一、治療目的
二、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三、化療的方法
第十一節 腫瘤化療的療效及療效判斷標準
一、腫瘤化療的療效
二、療效判斷標準
三、體力狀況評分標準
第十章 腫瘤的放射治療
第一節 歷史的回顧
第二節 放射物理學 一、放射線的種類
二、放療常用的治療方式和放療設備
三、放療輔助設備
四、放療的劑量學概念
五、臨床放療中對放射線的選擇
第三節 放射生物學
一、細胞水平的生物效應
二、組織水平的放射效應
三、放射線治療腫瘤的基本原理
四、正常組織和腫瘤的放射敏感性和放射治癒性
第四節 臨床放療學
一、根治性放療
二、姑息性放療
第五節 放療的不良反應和併發症
第六節 放療和其他療法的綜合治療 一、放療和手術的綜合治療
二、放療和化療的綜合治療
第七節 進 展
一、非常規分割放療
二、立體適形和束流調強的適形放療
三、立體定向放療和立體定向伽瑪刀治療
第十一章 腫瘤的中醫藥治療
第一節 腫瘤的中醫藥治療原則
一、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
二、虛實補瀉治則
三、保“後天之本”與固“先天之本”
四、扶正與祛邪的關係
五、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第二節 腫瘤的中醫藥治療方法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中西醫綜合治療
第十二章 腫瘤的生物治療
第一節 腫瘤的免疫治療
一、生物因子
二、單克隆抗體
三、過繼免疫治療
四、腫瘤疫苗
第二節 基因治療
一、基因治療的概念、策略和途徑
二、目前常用的腫瘤基因治療方法
第十三章 腫瘤的多學科綜合治療
第一節 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概念
第二節 綜合治療所涉及的領域和參與的人員
第三節 不同治療方法在腫瘤學中的地位
第四節 惡性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的基本原則
第十四章 腫瘤終末期醫護
第一節 終末期患者的特點和醫護的重要性
一、終末期病人定義
二、終末期患者醫護內容
三、終末期病人的特點
二、疾病特點
第二節 終末期患者的處理原則
一、建立專職處理終末期患者的機構
二、治療目的
三、治療原則
第三節 終末期患者的權利
第四節 終末期病人的醫護
一、樹立臨終關懷的意識
二、提高醫療質量,減輕終末期病人痛苦
三、給終末期病人留下安排後事的機會
四、家屬是終末期病人醫護的重要組織者
五、幫助病人擺脫死亡的恐懼
六、儘量滿足病人的要求
第五節 終末期病人常見症狀的處理
一、止痛
二、發熱
三、厭食
四、支持治療
第六節 安樂死問題的討論
一、安樂死的提出
二、安樂死的爭論
第十五章 循證醫學和腫瘤學
一、循證醫學的概念
二、最佳證據
三、系統綜述
四、臨床實踐指南
五、循證醫學在腫瘤學中的套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