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臨夏縣土橋中學始建於1965年秋,校名為“臨夏市星火農業中學”,校長是江懷志(兼支部書記),校址設在北塬土橋。
1965年9月始招初一新生50名,1966年又招初一新生90名,在校學生為140名,當時全部用普通中學教材,未開設農業專業課程。1967年文化大革命進入高峰階段,學校停課鬧革命,教學完全處於癱瘓狀態。
1968年複課鬧革命,貧協代表進校參加管理,成立革命委員會。年終,又招初一新生50名,但由於文化大革命干擾,學生輟學,在校生不足130人。到1969年進行學制及教材改革,學制改為初、高中各兩年,招生時間改為春季。1970年,由於高中師資缺乏,不久,將在校的170名初、高中學生併入原臨夏市三中(即橋寺中學)。
到1971年至1976年,在上級部門的重視下,先後在原址修建教室六座,教工宿舍20間,陸續調入高中任課教師,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到1976年底,有教職工26名,學生386人(高、國中各四個班),全部使用普通中學教材。
1977年春,校名更改為“甘肅省臨夏縣土橋中學”。一直到1985年底,學校有9個教學班,學生646人,教學處於一般狀態。
1986年3月,臨夏縣政府進行最佳化組合,將本校國中併入橋寺中學。橋寺中學高中併入本校,校名又仍為“臨夏縣土橋中學”,當時教職工40人,學生635人。
1986年9月,把原設在臨夏縣盧馬中學的農業中學併入本校,學校為農業中學與普通中學兼辦,形成一個領導班子,兩塊學校牌子的局面,年底學生數為783人,其中農中生148人,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數為22人。
1989年9月,農業中學停止招生。到1990年7月農中生全部畢業,農業中學停辦,學校成為一所普通獨立高中。此時升入大中專院校學生數為15人。
1996年秋季學期,重新招收初一新生,獨立高中建制結束,學校又成為一所完全普通中學,領導班子重新調整。魯振南任學校黨支部書記,孟有廉任校長,鄧文忠為副校長,李瑞任教導主任,張如瑜為總務主任,胡建彤為辦公室主任。
學校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導,以第三次全教會和全省工作會議為動力,通過實施教研興校的戰略,深化教育改革、銳意進取,使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1997—1999年,這三年學校高中畢業生554名,其中343名已升入大中專院校;國中99年畢業學生106名,其中21人升入中專。
地理位置
臨夏縣土橋中學位於臨夏縣土橋鎮東街。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學校有圖書17654冊,購置了部分電教設備。購置電腦358台,為全體學生開設了微機課。校園占地面積105畝,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3100多萬元。
校園自西向東按生活區、教學區、運動區布局,文化廣場、花園、草坪,花木相互掩映。自2000年以來,先後修建了男、女生住宿樓,教學樓,師生餐廳、鍋爐房等,2011年新建的綜合樓投入使用,在54個教室安裝了電子白板。學校有標準化實驗室5個、圖書室、閱覽室各1個、音樂室3個、美術室3個、微機室2個,裝備微機116台,各教室安裝了超短焦的電子白板教學設施,接通了“班班通”。新建食堂,投資50萬元,新建了面積為523平方米的餐廳,設立了5個灶房,解決師生吃飯難的問題,同時給部分特困生提供了自用做飯房,解決了1800人無法及時吃飯的問題。
辦學規模
現有31個教學班,學生1631名,其中女生859名,少數民族學生343名,少數民族女生130名,寄宿生1479名(其中男生705名,女生774名)。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工145名,專任教師125名,其中本科學歷120名(全日制本科76名),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6﹪。省級骨幹教師1名,州級骨幹教師5名,州級青年教學能手2名。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自1986年以來,總計培養高中畢業生8737人,向高校輸送合格人才四千多名。學生中獲國家級作品獎的有7名,省級“‘世紀之星’—甘肅優秀中小學生”榮譽稱號7名,地級“優秀共青團員”3名,獲奧林匹克全國化學競賽甘肅賽區二等獎2名。
2015年高考二本上線69人,比去年增25人;三本以上上線212人,上線率為39.8%,在全州15所高中當中名列第四。
教師成績
在2012年“新人杯”全國中國小校園文學大賽中,
劉克誠老師獲“全國校園文學輔導一等獎”、“全國中國小校園百家榮譽園丁”稱號。
潘維勤老師獲“全國校園文學輔導一等獎”。
楊正魁、王永紅老師獲“全國校園文學輔導二等獎”。
李世洲、邱玉燕、魯萍老師“全國校園文學輔導三等獎”。
劉自紅老師獲“全國校園文學輔導優秀獎”。
所獲榮譽
學校先後獲得“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甘肅省精神文明單位”、“臨夏州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臨夏州普通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第三名”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2007年6月13日州教育局通過評估驗收被命名為“臨夏州示範性普通高中”。
2011年元月被評為“甘肅省精神文明單位標兵”。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校訓:明德立人、競學遠志
社團活動
為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中學生文學素養,給文學愛好者提供一個盡情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2001年9月,在臨夏縣土橋中學的大力支持下,由校團委組織成立了《星河》文學社,並定期出版《星河》文學雜誌。“星河”取“星星點水匯聚成一條滔滔大河,奔流不息,換來片片綠洲”之意。期刊由校團委主辦、星河文學社承辦。主要反映校園文化生活,兼顧各種對社會現象發表的評論。議論文、散文、詩歌、小小說、記敘文、說明文、笑話等文體兼蓄並收,並辟有書畫版塊。短短5年時間,就發表散文105篇、小說3篇、詩歌112首、議論小品文24篇,投稿學生達6千人次。在《星河》這塊沃土中培育、鍛鍊出的高三學生何進國撰寫的散文《星月》,於2005年獲“首屆‘英才杯’全國中國小文學藝術作品高中組二等獎;2001至2006年,有7名學生獲世紀之行甘肅省優秀中學生”稱號;有3名學生獲團州委表彰命名的“全州優秀共青團員”稱號;《星河》刊發的兩篇學生習作被《民族報》轉載。
歷經12年艱辛,《星河》走出了一條中學生自辦文學刊物的獨特之路。至今,該文學社已由最初創刊時不足十幾人,發展成為擁有100多名校內社員、30多名校外社員的實力較為厚實的學生文學社團。在《星河》一期出刊時,受到原團省委副書記劉為民的高度評價,蘭州師專中文系黨總支書記楊貴忠為《星河》題寫刊名;臨夏州文聯秘書長、州作協主席祁鳳鳴為《星河》10期撰寫了《卷首語》。《星河》已與蘭州師專《大漠》、《激流》建立了長期的聯誼關係,畢業走出該文學社的學生,有的已成為一些高校中社團的骨幹成員。年輕的《星河》,可謂“小荷才露尖尖角”。她用五彩的心筆為勿勿走過的中學生人生之旅勾畫、增添著斑瓓亮麗的色彩。
校園環境
校園自西向東按生活區、教學區、運動區布局,文化廣場、花園、草坪,花木相互掩映。
歷屆校長
江懷智(1965年9月----1975年5月)
李克讓(1975年6月----1976年1月)
王錫琳(1976年月----1977年1月)
尹進科(1977年1月----1984年8月)
羅德勝(1984年8月----1986年4月)
蔡亞平(1986年4月----1988年3月)
魯振南(1988月3月----1996年7月)
孟有廉(1996年7月----2013年1月)
馮旺才(2013年1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