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崗村[山東濟南市鋼城區下轄村]

臥龍港村臥龍港村隸屬濟南市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位於鋼城西3公里處。村東鄰雁埠村,南鄰胡家宅村,西鄰肖馬莊、北樓村,北與古墩村隔河相望。現有土地612畝,248戶人家,816口人。 臥龍港村原名為欒家莊,因欒氏在明朝天順年間( 1457 -1464)建村得名。因重名,1983年新泰縣政府將其更名為臥龍港村。村民姓氏按落戶時間先後依次為欒、車、喬、沈、吳、伊、鄒、趙、劉、呂、張。現有姓氏為伊、趙、呂、劉、沈、張、喬、鄒八姓,絕大多數為明、清遷入,現伊姓人口居多。臥龍港村原位於現村北,1967年遷至此地。

沿革

臥龍港村,1941年前屬蒙陰縣黃莊區(六區)管轄;1941年後劃歸新甫縣顏莊區;1945年10月劃為新泰縣二區;1953年6月改屬翟鎮區;1958年9月改稱翟鎮人民公社;1984年2月劃為翟鎮辦事處廟子鄉;1985年12月隸屬寨子鄉管轄;1991年1月寨子鄉劃歸萊蕪市;1993年1月劃歸鋼城區寨子鄉;2001年1月劃歸艾山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地理環境

村莊地貌,南高北低,南為丘陵,北為平地。村東有東溝河,河上架著大小兩座橋。小橋北百米處有一名泉——“葛溝泉”。村北為牟汶河,與東溝河沖刷的淤土形成一片平地,土地肥沃。

經濟

水、電關係到國計民生,也能體現人民的生活水平。為給村民照明和發展生產,1982年上級撥款1萬元,架起線桿和光纜,蓋起變電室,購置50千瓦變壓器,以後又相繼完成了村戶連網,1987年全村通電,煤油燈時代成為過去。由於臥龍港村地下水資源豐富,萊鋼在村北面共打了5眼250米的深井,造成水位下降,村北所有水井幹涸無水,村民吃水相當困難。為解決吃水難問題,1988年初上級扶持在村東南打150米深井一眼,1989年底機井配套並建100米3蓄水池一座,同年埋地下管道吃上了水。

1995年春節,全村每戶220元,集資購置自來水配套設施,按人口出義務工挖掘地下管道溝2200米,全村家家戶戶吃上了自來水,水龍頭到了缸邊鍋頭。從此車推肩挑打水吃成為歷史。為防止洪水泛濫沖毀農田,1993年上級扶持6.5萬元,修復加固河堰1300米,共動用石方12800平方米。為進一步防洪排澇,引水灌溉,1999年由上級扶持將舊村莊房屋、院牆石頭全部用到水渠建設上,經過一年的奮戰,建成長約1500米的“S”型渠道,動用石方3200米3。2000年成為電話村,家家戶戶通電話,現汽車、手機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文化

據作家田茂泉介紹,臥龍港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清末就有2人考中秀才,村里設有私塾,民國時期設立國小堂。還有雜耍隊、踏高蹺、玩髒船、趕毛驢、扭秧歌等娛樂隊伍,秋後農閒至正月十五,經常到周圍村莊演出,一直堅持到初級社。 臥龍港原村內有座關帝廟,廟前有棵“槐抱榆”。村南有座龍頭碑,俗稱“節孝碑”。現村南有片欒家林,是建村欒氏的族林。
臥龍港村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1937年地下黨組織就在臥龍港村開展活動,1938年發展地下黨員3人,動員青年參加抗日武裝鬥爭,其中到黃莊區大廟完小受訓的就有4人,後來他們都成了區中隊的骨幹力量。1942年省委派薛瑞與顏莊區區長張子超到臥龍港,領導新萊蒙大隊的抗日武裝鬥爭,組織壯大革命力量,村裡有5人自願參加八路軍。1946年大動參中,很多人積極參軍參戰,有3人英勇捐軀,3人身負重傷成為二等傷殘榮譽軍人。在民工支前中,有錢的出錢,有糧的出糧,村民自告奮勇趕毛驢、車推肩挑支援前線,淮海戰役中抬單架送傷員,前赴後繼,為共和國成立做出了一份貢獻。實行土地改革後,農村面貌為之一新,民眾有了土地,情緒空前高漲。由於村幹部接受共產黨領導、教育較早,改革意識較強。1953年臥龍港村率先成立互助組,當時只有9戶參加;1954年底成立初級社,在翟鎮區是第二個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的村莊,並在翟鎮區介紹了經驗;1956年與肖馬、北樓、雁埠子四村成立建興高級農業合作社,合作化運動轟轟烈烈;1958年9月翟鎮人民公社成立,臥龍港成為生產大隊,轄6個生產隊(四清後合為2個);1980年8月至1984年3月,村級政權為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3月大隊改村,臥龍港建立了村民委員會。 1965年網清運動時成立莊戶劇團,演出過《送豬記》、《三定樁》等劇目,後成為文藝宣傳隊,春節期間為民眾演出。學校是農村的教育陣地,解放後村里辦起了速成讀書班,1958年成立欒家莊國小,1967年村莊搬遷建新校,1970年國小附設國中班,學制2年,雁埠村、北樓村也來此就讀國中。學校有文藝宣傳隊,經常到農業學大寨工地慰問演出。1978年附設國中撤銷,建廟子聯中。1994年實現“兩基”時,臥龍港北樓國小與肖馬國小合併,成立肖馬聯辦國小。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臥龍港村考中大專院校46人,其中從事教育事業的就有15人。

人文自然

①葛溝泉:位於村東北面東溝小橋北100米處。此泉俗稱“海眼”,常年噴涌,水量很大,且清澈見底,實為當地一大景觀。過去曾有“蒙陰有七十二崮,借了萊蕪兩崮”(即九龍山的三肩崮和臥虎山北的韭菜崮),“萊蕪有七十二泉,借了蒙陰兩泉”(即葛溝泉和卞家泉)之說,其中借的就有臥龍港的葛溝泉。民間相傳,後來被南蠻子用錫鍋蓋住,從此泉水不再噴涌,破了這一風水。清朝時蒙陰縣命名的“葛溝泉”碑碣,現尚存葛溝泉遺址邊。
②關帝廟:明朝在村中心地段修建,廟內正麵塑有劉備、關羽、張飛坐像,兩邊有關平、周倉等四人站立塑像。牆上壁畫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有“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建築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清朝重修,在廟東南方立有兩座石碑,一座為重修紀念碑文。另一座乃重修廟宇領袖及募捐人名單。關帝廟於1958年被毀,其磚瓦、木料為建肖馬莊共產主義國小所用,文革期間破四舊、立四新,一場浩劫,所有石碑又被砸光,現已蕩然無存。
③槐抱榆:在關帝廟南8米處,有一“槐抱榆”。槐樹樹身3米多高,其身兩人舍抱有餘,由於槐樹老木腐朽,在樹身中生出一棵小榆樹,雨露滋潤,頑強生長,槐樹衰老而榆樹日趨健壯,槐中之榆數百年方成為合抱之木,其主幹高約丈許,取名曰“槐抱榆”。此樹在方圓幾十里頗有名氣,一提欒家莊,人們便知道村中有棵“槐抱榆”。1955年以前,村裡有重要事情下通知,只要站在槐樹上(豎梯子爬上去)用喇叭筒朝東西方向各廣播一次,全村悉數聽到。以後樹身逐年腐爛斷裂,不見其損,卻日有所虧,最後槐樹無可奈何悄然離去,榆樹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相傳槐抱榆,距夸已有600多年歷史。1967年修葫蘆山水庫,在村莊搬遷時榆樹被破壞。
④節孝碑:清鹹豐年間修建。伊兆芳之妻在伊兆芳死後守寡終身。當時其外甥肖馬村大先生李應翰(字墨林)在京城作太子傅,遂為其外祖母立節孝龍頭碑一座,上書“敕旌節孝”四個大字,下書“為伊兆芳之妻立”。碑文為大先生親筆所書。大先生從京城回家,在村東溝大橋下馬,步行一里路,過“節孝碑”,直到村西南土地廟,方上馬回家,以示敬意。立此碑後,周圍村莊大人帶著孩子紛至沓來,到節孝碑認乾娘,小孩認乾娘後,每年小孩生日到碑前供奉一次,據說,小弦能長命百歲。一般認乾娘的都是稀罕孩子的入家。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伊方銀 1914年出生,1939年參軍,1941年在萊蕪犧牲。
沈長春 1923年出生,1945年參軍,1947年在新泰犧牲。
伊淑勇 1926年出生,1946年參軍,1948年犧牲於新泰。
二、歷任村支書
1955年12月-1970年11月沈長海
1970年12月-1976年8月 伊淑恆
1976年9月-1977年10月 趙義生
1977年11月-1983年9月 沈長祥
1983年10月-1986年12月伊永學
1987年1月-1989年11月 沈長永
1989年12月-1996年9月 伊永文
1996年10月-2001年9月 伊希成
2001年10月-   伊廷瑞
三、歷任村主任
1942年4月-1955年l2月 伊淑真(村長)
1960年1月-1966年12月 伊淑恆(大隊長)
1968年l2月-1970年11月 伊淑恆(革委會主任)
1977年11月-1983年9月 伊永善(大隊長)
1983年10月-1986年12月沈長永
1987年1月-1989年11月 伊永文
1990年12月-1992年12月伊廷山
1993年1月-1995年11月 伊永文
1995年12月-1999年1月 伊希文
1999年2月-2000年10月 伊永國
2001年10月-   伊延山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伊志遠 原名伊淑深,曾任志願軍某部後勤處長(團級)、國防科委206廠黨委副書記
鄒學安 現任吉林省敦化市政法委書記(正縣級)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伊永正 1969年參加教育工作,歷任寨子鄉教委副主任,艾山街道辦事處教委副主任等職。中學高級教師。

企業名人伊廷雷

臥龍崗村[山東濟南市鋼城區下轄村] 臥龍崗村[山東濟南市鋼城區下轄村]

伊廷雷,男, 1972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現為萊蕪金雷風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支部書記,鋼城區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多次獲得“傑出青年”、“優秀企業家”、“光彩之星”等榮譽稱號。

1997年5月,面對全民創業的熱潮,不甘落後的伊廷雷陷入到深深思考之中。經過深思熟慮,他做出了在當時被許多人不理解的舉動,放棄舒適的工作,創辦了萊蕪市鋼城區大洋裝飾公司。用汗水和勤勞印證著一名有志青年的創業之路。
初始創業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企業剛剛起步,人手少,資金緊缺,沒有管理經驗,一切都從零開始,跟著別人學,跟著別人走,前進之路並不平坦,每走一步都要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付出巨大的努力。他感覺到這種被動局面嚴重製約和限制了企業的發展。前進之路要靠自己走,路在自己腳下,要闖出自己企業發展的路子,於是他勇於創新,堅持科學發展觀,緊緊依靠全體員工,充分發揮全體員工的創造力;緊緊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握商機,利用一切發展機會,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
企業發展壯大了,伊廷雷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不前,開始了更加深入的探索。2002年8月,伊廷雷以非凡的氣魄、過人的膽識,再次以一個企業家的敏銳視角瞄準了鋼鐵貿易市場,註冊成立了萊蕪市龍磊物資有限公司。由於經營理念新,不到一年,他的公司貿易額就達億元。於是他把目光又投向了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廣、市場需求旺的風力發電機主軸項目。2006年,投資1.5億元創建了萊蕪金雷重型鍛壓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擁有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的研發、生產及相關配套設備,配有先進的試驗、檢測設備,工藝結構完善,工序產能匹配,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勁。公司的主要產品風力發電機主軸,銷往上電集團、國電集團、哈電集團,並出口印度、荷蘭、土耳其等國家。伊廷雷在企業經營上始終強調“顧客至上、質量第一”的理念,始終把質量作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管理的核心。以ISO9001管理體系為手段,抓好企業的產品質量,在市場上樹立企業良好形象,竭力打造企業品牌,永葆企業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依託於強大的技術保障和完善的檢測手段,積極倡導新產品的創新,推進技術進步,提高了產品技術和產品創新能力,形成了自身的產品特色,創造了同行業中多個第一。企業先後吸納、安置下崗人員和農村富餘勞動力180多人。
在企業形成規模之後,伊廷雷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強化企業管理上。下大氣力進行企業內部各項制度改革,招聘社會有識之士到公司來從事管理工作,積極採納他們的正確意見。改革了公司內部管理機構,實行了企業管理、經營管理、財務管理三條線管理。按正規企業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完善了工作流程、業務流程、操作規程,實現了標準化管理。
伊廷雷平易近人,愛護員工、關心員工的生活。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上員工有困難,他都及時去幫助解決。在工作中他理解員工的疾苦,在待遇上向苦、髒、累崗位傾斜,盡最大可能改善勞動條件和工作環境,滿足員工勞動保護的要求。經過多年的共事,他已和全體員工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員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伊廷雷政治思想堅定,身體力行地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模範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政治理論水平,黨性修養、政治素質、道德修養好。時刻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充分發揮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深受上級黨委和民眾的一致好評。“興企為民、回報社會”,這是伊廷雷的辦企宗旨和座右銘,正是在這一理念指導下,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熱愛國家,關心他人疾苦,講究社會公德。公司積極為國納稅、安置就業人員的同時,大力投入公益事業,以各種形式回饋社會、造福人民。多年來用於捐資助學、抗震救災、扶貧濟困、美化環境等方面的投入達幾十萬元。
新時期,新作為。伊廷雷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確立了企業新的更高發展戰略,即緊跟形勢,與時俱進,加速向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智力技術密集型、熟諳國際市場慣例、具有多渠道良好融資能力的方向發展。
伊廷雷通過自身的努力成就了一番事業,對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用自己的行為去實現自身全部的價值,是當代青年的榜樣。【田茂泉撰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