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膠牆是海豆芽在潮州等地的俗稱,是澄海、雷州等地區的美食,在澄海夏天經常可以吃得到。膠牆是一種海底生物,像香蕉一樣一簇一簇的長在一起,看上去很小,但吃起來比殼薄肉多,第一次吃很多人會過敏,所以要留著那個殼,如果過敏就用殼煮水喝。身子像聖子,尾巴像豆芽,吃下去口感爽口。雷州俗語云:一鮜,二狗,三豆芽(海豆芽)。這個菜在雷州人下酒菜里是排行老三的喔!雷州人去吃飯喝酒上桌必點這道菜。
膠牆隸屬腕足動物門、無鉸綱、無孔目、海豆芽科,古生物學稱舌形貝,俗稱膠牆、琵琶貝、海豆芽。暖溫性海洋腕足類,在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炒膠牆炒膠牆
形態特徵
體由兩殼和肉柄組成,形似豆芽(兩殼像豆芽頂端的葉瓣,肉柄像豆芽的枝莖);兩殼有背腹之分(瓣鰓類分左右殼),幾乎相等,殼背稍隆起,長舌形,由閉殼肌連在一起,殼質為幾丁磷酸鈣(幾丁質與磷酸鈣的混合物);殼的前端可張合,後端為鉸合部;殼內有一外套膜,受外套膜包圍的範圍為外套腔,外套腔內有觸手冠,其基部具口;殼後端有一孔,由孔里停出1撮又粗又長的渴柄.圓柄司彈縮和彎曲f殼表面光滑,綠色或黑褐色,肉柄半透明。常見個體殼長約4厘米,肉柄長為殼長的1.5~2.0倍。
生活習性
棲息在中、低潮區的泥沙灘中,借可 伸縮和彎曲的肉柄在海底挖洞穴居,營固著生活。平 時身體垂直埋在泥沙中,遇干擾時肉柄立即收縮,將身體拖入穴內。不呈群體分布,在海區中的棲息密度十分稀少。
營養方式
雜食性,主要攝食浮遊動植物和有機碎屑。利用觸手冠上的纖毛運動,把帶有食物的水流經由兩衰間縫、腕溝引人口中;引入口後,水流經觸手冠由兩殼間縫排出,而食物則留在口內,然後經食道進入胃裡。
繁殖規律
雄雌異體,由體腔的上皮細胞產生生殖腺,精卵排入水中,行體外受精。受精卵經放射卵裂期、有腔囊胚期,以內陷法形成原腸胚;原腸胚再經發育,進入自由游泳的幼蟲期,幼蟲具成對的外套葉及由其分泌形成的瓣殼和具纖毛的觸手冠。
開發利用
珍稀物種。肇於距今約5.70億的寒武紀,盛於距今4.35~3.45億年的志留紀和泥盆紀,以後沒落,但延續至今未滅絕,為古生物學重要的研究材料。生物界有1個最基本的規律,那就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複雜演化,可是這種弱小的腕足類在經歷漫長的歷史長河之後,既沒有進化,也沒有滅絕,這稱得上是奇蹟,就如美國一位生物學家所說,“研究海豆芽的人雖然不多,但是它們的生存年限及它們獨特的生活方式,早已引起了世界生物學家的廣泛關注。因為生活在大海里的彪形強悍的動物有的已經滅絕,而體形纖細、弱不禁風的海豆芽卻生存至今,這在生物史上是極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