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摩

中醫治療手段之一。即用膏藥摩擦局部。

簡介

例如:用祛風藥或抑制黴菌藥加酒煎成稠厚的膏,用布蘸膏摩擦局部,可以治療關節痛或皮膚癬病。

一般用於急症,緩徵可以用膏藥貼之。

民間保健療愈方法之一,屬於中醫外治法。以藥膏膏藥外摸並加以按摩,達到保健或療愈疾病的目的。不同的藥膏膏藥,不同的藥物製劑,不同的按摩介質,配合不同的按摩手法,都有其相應的指導思想,以完成相應的任務,達成相應的目的。基本原理:溫通經脈,調理氣血,改善臟腑機能,扶正驅邪,增進健康。

正文

用不同藥膏作為介質,以增加療效的一種推拿方法。摩膏方最早記載於先秦《五十二病方》中。東漢醫學簡牘中已有組成、功效、用途、炮製及手法俱全的摩膏方。膏摩名稱則最早見於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三國時的華佗擅用膏摩治頭眩、療百病,並用於術後常規及康復治療。晉代葛洪首次系統論述膏摩,使其成為證、法、方、藥齊備的治療方法,治療範圍遍及臨床各科。其後醫家論述各具特色,如南齊龔慶宣編《劉涓子鬼遺方》論外科膏摩;唐代孫思邈論小兒疾病的防治,宋代《聖濟總錄》論骨傷科治療,清代吳師機從理論到實踐上更有創新和突破,大大豐富了中醫外治法。如今膏摩可用於臨床各科和預防保健。傳統膏摩多將中藥搗碎,用酒或醋浸泡後,再合豬脂熬煉,去滓成膏,現代則多用凡士林等為賦形劑。套用時取病痛局部,頭頂、臍或辨證選穴,以手蘸膏摩之,每日1~2次,每穴100~300次或摩至皮膚表面無餘膏即可。常用膏摩方見表。

膏摩是“上醫治未病”技法,非常注重師徒間的口傳身授,隨著朝代的更替,用膏摩“治未病”的醫學傳承精髓漸漸遺失在歷史的戰亂中。

近幾十年,西醫日益興起,用膏摩“治未病”的中醫精髓更是瀕臨失傳。人們對膏摩的認識僅停留在用清涼油搽摩頭部太陽穴,治頭痛和防中暑。而用膏摩“治未病”卻鮮有人知。許多有志振興中醫文化的人士在惋惜膏摩失傳時,在南京傳來膏摩法被挖掘整理出來,並向市場套用推廣的喜訊。

南京醫藥產業(集團)研究院與正庭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在多名醫學院士、教授、博士牽頭組成的核心研發團隊帶領下,“十年磨一劍”,歷盡艱辛,追溯流傳幾千年的經方名方,挖掘出古代的中藥制膏精髓,結合最新的現代藥物透皮吸收技術,在“辨證論治、藥性歸經”的中醫理論套用基礎上,開發出與膏摩藥方相對應的經絡按摩手法,還原出20多款經典“治未病”的膏摩法,用於調理亞健康狀態,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