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釋義
腸,大腸;遺,原意為棄去之物,此專指大便。因該穴古代主要用於治療便秘,故命此名。
定位
在腹下部正中線,臍下4寸,左右旁開各2.5寸,即中極旁開2.5寸,左右計2穴。
解剖
腸遺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外側緣、腹直肌外側緣。淺層主要布有第11、12胸神經前支和第1腰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及外側皮支,腹壁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腹壁下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和第11、12胸神經前支的肌支。
主治
便秘、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睪丸炎、卵巢炎。
配伍
配上巨虛治療便秘;配三陰交、氣海、腎俞治療子宮功能性出血。
操作
1、毫針法
(1)直刺:以28~30號1.5寸毫針,直刺0.8~1.2寸,至出現局部沉脹針感。
(2)斜刺:以28~30號2.5寸毫針,成25°~45°角,向中極、曲骨或恥骨聯合處方向斜刺,進針1.5~2寸。使針擴散至小腹及外生殖器。
2、艾灸法
每側穴以艾炷隔姜灸或隔藥餅灸5~7壯,或以艾條懸灸10~15分鐘。
臨床運用
用人參液、當歸液各1ml;混注2穴,各1ml,隔日1次,對治療不育症,不孕症,無精症效果良好。
與天樞穴交替使用,對功能性頑固性便秘有較好作用。
附註
經穴別名,即胃經歸來穴,出《備急千金要方》。
本穴位於歸來穴外側0.5寸處。
相關論述
《千金翼方》:“治大便難,灸俠玉泉相去二寸半名腸遺,隨年壯。”
《中國針灸學》:“腸遺,中極穴旁開二寸半。灸十五至三十壯。主治便秘。”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腸遺,奇穴。中極穴外開二寸五分。針五至八分。灸三至七壯。主治便秘;亦治睪丸炎、卵巢炎、赤白帶下、月經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