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腸道血吸蟲病一般病變在腸系膜下靜脈分布的範圍內,尤以直腸、降結腸與乙狀結腸為顯著,小腸病變極少 。
早期病理變化為直腸黏膜有多數黃色或棕色顆粒、糞中可檢出大量蟲卵。
急性炎症變化消退後繼以結締組織增生,晚期變化為腸壁因纖維組織增生而增厚,此時糞檢陽性機會減少,部分腸黏膜增殖形成息肉。
治療
支持與對症療法治療急性期持續高熱患者,可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解熱劑緩解中毒症狀和降溫處理。對慢性和晚期患者,應加強營養給予高蛋白飲食和多種維生素,並注意對貧血的治療,肝硬變有門脈高壓時,應加強肝病治療,必要時外科手術治療。患有其他腸道寄生蟲病者應驅蟲治療。吡喹酮對幼蟲、童蟲及成蟲均有殺滅作用。此外,腸道血吸蟲病患者大腸癌發生率顯著增加,因此,對於這類患者,應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預防
腸道血吸蟲病的預防應採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措施:
1) 消滅傳染源:治療患者,加強糞便管理,避免新鮮糞便污染水源。如建造無害化糞池;或糞尿混合加蓋貯存,使尿素分解為氨,可以殺死蟲卵。糞便中加生石灰或碳酸氫氨也可殺死蟲卵。
2) 消滅中間宿主釘螺:滅螺應根據釘螺生態特點和地理條件,因地制宜,採取改變釘鏍孳生環境,結合物理和化學藥物滅螺方法。物理滅螺方法有鏟草、火燒、土埋等。化學滅螺藥物有氯硝柳胺、五氯酚鈉、煙醯苯胺等。
3) 個體防護:儘量避免與疫水接觸,如必須在疫水中作業時則須採取防護措施,皮膚塗抹防護藥物,如氯硝柳胺或鄰苯二甲酸二丁酯油膏、乳劑,或穿防水膠鞋、塑膠防護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