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松原市長嶺縣三十號鄉腰井子村北,一條西南至東北走向的沙崗上。地理坐標:北緯44°34′43.1″,東經123°36′09.7″,高程164米。1987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1~1985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對遺址進行了調查。198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白城市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發掘。
遺址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100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遺物較為集中的範圍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40米。地表可見風沙剝蝕後暴露的房址,採集有玉器、蚌器、石器、骨器、陶器等遺物。
1986年發掘面積550平方米,清理房址7座、灰坑1處、墓葬2座,出土遺物200餘件。房址的居住面用白黏土打磨平整,邊緣用白黏土築成寬7~10厘米、高3~5厘米的魚脊形矮棱,居住面中部有一近圓形深坑或灶,多無明確門道,似為一種帳篷式的地面建築。出土遺物豐富,堆積中有很厚的魚鱗、魚骨、蚌殼及多種動物骨骼,骨器與細石器種類繁多、製作精緻,另有少量製作精良的玉飾。陶器的陶質分為兩種:火候高的夾砂陶,火候低的夾蚌粉陶。器型有罐、碗、盤等,紋飾有刻劃、壓印、戳印等組成的多種紋飾。石器包括鏃、刮削器、石片、矛、石核等細石器,斧、錛、磨盤、磨棒等磨製石器。還見有種類頗多的骨角器,如骨錐、角錐、骨針、骨矛、骨匕、骨刀柄、魚鏢等。還出土玉龍、玉璧、玉魚飾、玉管和骨、蚌飾品等。
遺址陶器大量使用壓印“之”字紋,石器中的砍砸器,同新樂下層文化相似。刻劃“之”字紋又同紅山文化雷同;出土的骨鏢以及波浪狀的附加堆紋陶片,又同北部昂昂溪文化的骨鏢及陶片紋飾相似。說明腰井子遺址的年代上限要稍早於新樂下層文化,下限已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年代距今約6000~7000年。
腰井子遺址面積較大,遺存豐富,清理的房址保存完好,為以往吉林省西部地區少見,對我省西部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