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是一種神經方面的疾病,起源於1855年。它主要表現於Ⅴ、Ⅶ、Ⅷ腦神經損害和小腦功能障礙。可通過介入等方式治療。小腦腦橋角腦膜瘤的首例報導...
流行病學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診斷 -
橋腦小腦角外科學
內容介紹《橋腦小腦角外科學》全面、詳細地介紹了CPA區解剖結構,對病變的病理生理、影像學特點、手術技術等進行了深入闡述,內容涵蓋了CPA區腫瘤、血管疾病...
內容介紹 -
小腦
小腦(cerebellum)是後腦的最大部分,也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僅次於大腦的第二大器官。略呈卵圓形,位於腦橋和延髓背側,三者之間有一空腔即第四腦室。小腦...
結構形態 進化過程 解剖學 傳入系統 主要功能 -
橄欖腦橋小腦萎縮
-1蛋白有高度同源性,而小鼠的SCAl基因中沒有(CAG)n -7,CAG重複序列位於基因第一個外顯子中。 同時,還發現SCAl基因近5/端的外顯子中含...
【病因和發病機制】 【病理】 【臨床表現】 【電生理學和影像學檢查 【診斷】 -
小腦幕腦膜瘤
腦膜瘤是起源於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發病率占顱內腫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為2:1,發病高峰年齡在45歲,兒童少見。腦膜瘤居顱內良性腫瘤的...
流行病學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診斷 -
腦內皮樣囊腫
表皮囊腫表皮樣囊腫由Critchey於1928年正式命名。它與中耳膽脂瘤不同,不是由於反覆炎症所致上皮脫落形成,而是先天異位發生的。如果異位組織發生在胚...
流行病學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併發症 -
腦內表皮囊腫
腦內表皮囊腫別名表皮樣囊腫、腦內上皮樣瘤、腦內珍珠瘤和腦內真性膽脂瘤,起源於異位胚胎殘餘組織的外胚層組織,是胚胎晚期在繼發性腦細胞形成時,將表皮帶入的結果。
流行病學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併發症 -
腦內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是指腦動脈內腔的局限性異常擴大造成動脈壁的一種瘤狀突出過去人們稱之為先天性腦動脈瘤,事實上先天性腦動脈瘤占腦動脈瘤的70%~80%。雖然稱之為...
流行病學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併發症 -
腦內血管網狀細胞瘤
血管網狀細胞瘤(angioreticuloma)為良性腫瘤,起源於中胚葉細胞的胚胎殘餘組織為顱內真性血管性的腫瘤分為囊性、實性兩種類型,多發生在小腦。1...
流行病學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併發症 -
額葉腫瘤
額葉腫瘤,是顱內常見腫瘤,其發生率居幕上各部位腫瘤的首位約占顱內腫瘤總數的1/5。常以膠質瘤為最多,約占顱內膠質瘤總數的25.57%;其次是腦膜瘤約占顱...
臨床表現 鑑別診斷 檢查 表現特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