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方法
BAEP是耳機發放短聲刺激後10ms內記錄到的6~7個陽性波。這些波存在多位點複合性起源可能性,但也可簡單地認為Ⅰ波是聽神經動作電位,Ⅱ波起源於耳蝸神經核,Ⅲ波來自腦橋上橄欖複合核與斜方體,Ⅳ波與Ⅴ波分別代表外側丘系和中腦下丘核,Ⅵ波與Ⅶ波是丘腦內膝狀體和聽放射的動作電位波形。因此,Ⅰ、Ⅱ波實際代表聽覺傳入通路的周圍性波群,其後各波代表中樞段動作電位。波Ⅰ~波Ⅴ等前5個波最穩定,其中波Ⅴ波幅最高,可作為辨認BAEP各波的標誌。正常情況下,波Ⅱ與波Ⅰ,或波Ⅵ與波Ⅶ常融合形成複合波形。Ⅰ波潛伏期代表聽覺通路的周圍性傳導時間,而波Ⅰ~波Ⅴ波間潛伏期(IPL)系腦幹段聽覺中樞性傳導時間,也代表腦幹功能的完整性。腦幹聽覺傳導通路與腦幹其他結構的發育基本一致,故BAEP檢測不僅可反映腦幹聽覺功能的發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整個腦幹功能的發育狀態〔有資料顯示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BAEP異常率為64.3%,語言發育障礙兒童BAEP異常率為56.6%,高膽紅素血症患兒BAEP異常率為52.6%,腦癱患兒BAEP異常率為52.4%。
引導不出BAEP,可以考慮為聽神經近耳蝸段的嚴重損傷;波I或波I、II之後各波消失,可考慮聽神經顱內段或腦幹嚴重病損。BAEP各波絕對潛伏期(PL)均延長而且雙側對稱,如I-V潛伏期(IPL)不長,則可能為傳導性耳聾直至聽神經近耳蝸段病損;倘若I-VIPL延長,則可能提示腦幹聽通路受累。
引導不出波I,但其後各波尚存在而且PL延長,可用下述方法做出臨床判斷:第一,如果III-VIPL正常,則病損可能發生在腦幹聽通路下段或神經;第二,測量波II之前的負波峰至波V峰或負峰之間的傳導時間,可幫助分辨蝸性病變和蝸後病變;第三,波I、III引不出來時可觀察波V的PL。校正後的波VPL如果仍超過正常值上限,則揭示蝸後病變。
基礎理論
聽覺傳導通路主要由3級神經元組成。第1級神經元為雙極細胞,其胞體位於耳蝸內的蝸(螺鏇)神經節內。周圍支至內耳的螺鏇器(Corti器);而中樞支組成蝸神經,入腦橋終於蝸神經核。第2級神經元的細胞體在蝸神經核內。它們發出的纖維一部分形成斜方體越到對側向上行,另一部分在同側上行。上行纖維組成外側丘系,其大部分纖維止於內側膝狀體。第3級神經元的細胞體在內側膝狀體內。其軸突組成聽輻射,經內囊枕部至顳橫回(是大腦皮層的中樞部分,相當於人的頭部兩側太陽穴上方,大腦的這部分叫顳葉,領葉中間橫的凸起的一條叫顳橫回,是聽覺神經細胞的密集處,它對外界聲音起著精確的分析綜合作用)。誘發電位是指感覺傳入系統受刺激時,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引起的電位變化。各種刺激(包括機械、溫度、聲、光、電等)作用於機體各種感受器或感覺器官,經過換能作用,轉變成傳入神經纖維的神經衝動進入中樞,其結果可以在各級特定的中樞、包括大腦皮層的一定部位,記錄到這種傳入神經衝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綜合的電位變化——誘發電位。受刺激的部位除感受器或感覺器官外,亦可以是感覺神經或感覺傳入通路上的任何一點。由於皮層隨時在活動並產生自發腦電波,因此,誘發電位是在自發腦電波的背景之上出現的。本實驗採用電刺激軀體皮膚和閃光刺激眼睛,分別在大腦皮層體感區和視區記錄體感誘發電位和視覺誘發電位。
臨床解讀
左右耳的PL和IPL的耳間潛伏期差(ILD),PL和IPL的ILD值如果超過0.4ms就有臨床意義,該參量的變化提示蝸後病變。I-VIPL延長或波I-VIPL的ILD延長,該參量的變化提示蝸後病變。可進步分析I-III或III-VIPL,I-IIIIPL延長提示病變可能累及同側聽神經至腦幹段;III-VIPL延長提示病損可能影響到腦幹內的聽覺傳遞通路。如果I-VIPL的ILD顯著,病損可能在I-VIPL較長的一側。V/I波幅比異常,在聽力正常前提下,該比值<0.5,可考慮為上部腦幹受累。當然,如果選擇性波V缺失,則上部腦幹受累的金標準。
III-V/I-IIIIPL比值,該比值>1.0時,為III-VIPL相對延長的結果。如果聽力學正常,則該參量的異常提示早期的腦幹病損(腦橋到中腦下段)。
注意事項
1.整個實驗要在禁止室內進行,或至少要把動物用銅絲網禁止起來,防止50Hz交流電的干擾。2.皮膚刺激電極也可用二片銀片。將毛剃淨後,在銀片內面要用生理鹽水濕潤的棉花襯墊,保證接觸良好。
3.記錄大腦皮層視覺誘發電位時,實驗環境要求光線較暗,最好在暗室中進行。在進行記錄前,先讓動物暗適應半小時,以提高視覺敏感度。
4.打開顱骨時要防止出血,如有出血,應隨即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