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脊)膜
正文
腦和脊髓的被膜的總稱。包裹腦的叫腦膜,包裹脊髓的叫脊膜。它們自外向內是由硬腦(脊)膜、蛛網膜和軟腦(脊)膜3層被膜構成。 軟腦膜和蛛網膜還合稱軟-蛛網膜或軟性膜。腦(脊)膜對腦和脊髓起支持和保護作用。低等脊椎動物僅有一層未經分化的原腦膜。兩棲和爬行動物出現了硬腦膜和軟-蛛網膜。鳥類的軟-蛛網膜已可分為蛛網膜和軟膜。哺乳動物,包括人,明顯地分出硬腦膜、蛛網膜和軟腦膜。腦和脊髓分別位於顱腔和椎管內,腦(脊)膜就包襯在腦、脊髓與堅硬的骨套之間。硬膜厚而堅韌、襯在顱腔和椎管內面;它的深處為薄而透明的蛛網膜;最內則是緊貼腦、脊髓表面的軟膜。3層被膜之間以及硬脊膜與骨膜之間都留有間隙。位於蛛網膜和軟膜間的叫蛛網膜下腔,腔內充滿腦脊液(圖1)。

蛛網膜除深入大腦縱裂和橫裂外,它跨過腦的各溝裂。腦的蛛網膜下腔各處深度不同,擴大處叫蛛網膜下池。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腦延髓池(或叫大池),位於小腦與延髓間。此池借正中孔和兩個外側孔通第4腦室,腦室的腦脊液經此三孔流入蛛網膜下腔。腦蛛網膜在硬腦膜竇附近,特別是上矢狀竇兩側形成許多絨毛狀突起,突入硬腦膜竇,叫蛛網膜粒。腦脊液經蛛網膜粒滲入硬腦膜竇內,歸入靜脈系。
軟腦膜 軟腦膜緊貼腦的表面,並深入其溝裂中。它也由膠原纖維和少量彈性纖維構成,外面覆有單層扁平上皮。軟腦膜富有神經血管,對腦的滋養起重要作用。較大的血管出入腦實質時,周圍包有軟膜套,其間的空隙叫血管周隙,與蛛網膜下腔相通,也含腦脊液。當小血管在腦內進一步分支成毛細血管時,軟膜組織和血管周隙消失。在腦室的一定部位,含有血管的軟腦膜與室管膜共同構成脈絡組織。在脈絡組織的某些部位,血管反覆分支成叢,與軟腦膜和室管膜一起突入腦室形成脈絡叢。此叢可以分泌腦脊液。
硬脊膜 厚而堅韌,形成一個封閉的鞘,鬆弛地包裹脊髓(圖3)。

脊髓蛛網膜 柔嫩而無血管的薄膜,與腦蛛網膜在枕骨大孔處直接延續(圖3)。脊髓蛛網膜與軟脊膜之間的蛛網膜下腔寬闊,也有蛛網膜小梁,但數目較少,通常集成數個蛛網膜下隔。蛛網膜兩面、小梁以及軟膜外面都覆有單層扁平細胞。脊髓的蛛網膜下腔也充滿腦脊液。此腔向上經枕骨大孔與腦的蛛網膜下腔相通;自脊髓末端至第2骶椎水平,腔特別擴大,叫終池。內有下行的腰、骶神經根形成的馬尾。臨床上常在此進行腰椎穿刺,抽取腦脊液或注入藥物。
軟脊膜 軟脊膜(圖3)薄而富含血管,緊貼脊髓表面,深入脊髓的溝裂中,自脊髓末端向下構成終絲。軟脊膜在脊髓兩側各對脊神經前、後根之間,形成齒狀韌帶,其外緣發多數突起,向外附於硬脊膜。齒狀韌帶富於彈性,不影響脊髓隨脊柱的彎曲活動。它與脊神經板共同對脊髓起固定作用,使其懸浸於腦脊液中。
腦脊膜的功能 腦和脊髓是軟嫩的半固體結構,被堅硬的骨套和強韌的硬膜鞘所保護和支持。伸入顱腔的硬膜隔還可防止腦在顱腔內過度的移位。蛛網膜下腔含有較多的腦脊液(全部腦脊液約140毫升;約有115毫升位於此腔),使腦和脊髓處於一個柔軟而連貫的水墊的包圍之中,從而能夠緩衝和對抗骨套遭受的衝擊,以避免對腦和脊髓產生的震動和直接的壓迫。腔內的小梁對腦脊髓也起著固定和支持作用,使它們不致在液體中漂動。此外,脊髓的硬膜外腔含大量脂肪和靜脈叢,也具有一種彈性墊的作用,可以減弱外來衝擊對脊髓所產生的震動。
參考書目
M.L.Barr,The Human Nervous System, An Anatomical Viewpoint, 3rd ed., Harper & Row Publishers, New York,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