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爛莖線蟲

腐爛莖線蟲

腐爛莖線蟲是多食性線蟲,已報導的植物寄主多達90多種。馬鈴薯是其主要寄主,其他的重要寄主作物有甘薯、洋蔥、大蒜、鳶尾、鬱金香等。是馬鈴薯的最重要病害。在不加防治的情況下,對甘薯和人參的為害有時是毀滅性的,可以造成絕產。

基本信息

學名 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1945
分類地位 線蟲門(Nematoda)綱(Secernrntea)墊刃口(Tylenchida)粒科(Anguinidae)整線蟲屬(Ditylenchus Filipjev,1936)
英文名 Potato tuber nematode;Potato rot nematode
中文別名 馬鈴薯莖線蟲;馬鈴薯腐爛線蟲;甘薯莖線蟲
境外分布 歐洲的阿爾巴尼亞、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保加利亞、捷克、愛沙尼亞、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拉托維亞、立陶宛、盧森堡、荷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伐克、瑞典、瑞士、英國;亞洲的亞塞拜然、伊朗、日本、哈薩克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塔吉克斯坦、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美洲的加拿大、墨西哥、美國、厄瓜多;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等。
寄主範圍 腐爛莖線蟲是多食性線蟲,已報導的植物寄主多達90多種(Esser,1985等)。馬鈴薯是其主要寄主,其他的重要寄主作物有:甘薯、洋蔥、大蒜、鳶尾、鬱金香、風信子、唐菖蒲、大麗花屬、巢菜屬、甜菜、胡蘿蔔、歐芹、芹菜、番茄、黃瓜、紅辣椒、南瓜、西葫蘆、大豆、鷹嘴豆屬、蠶豆、花生、紫苜蓿、向日葵、大黃屬、菸草、甘蔗、大麥、小麥等。
危害情況 腐爛莖線蟲對馬鈴薯的為害是非常嚴重的,前蘇聯曾報導,該線蟲為害所造成的馬鈴薯年損失達15000萬kg,是前蘇聯馬鈴薯上的最重要病害。該線蟲對甘薯和人參的為害更加嚴重,其既能在田間為害甘薯,又能造成儲藏時爛窖,還能導致育苗時爛床,在不加防治的情況下,對甘薯和人參的為害有時是毀滅性的,可以造成絕產。20世紀80年代,在南非,花生受到該線蟲的嚴重為害。另外,該線蟲還對其他許多栽培作物尤其是鱗莖、塊莖類作物造成嚴重為害,如侵染鬱金香導致鱗莖壞死、腐爛,根變黑,葉片生長不良。
症狀特點 腐爛莖線蟲一般為害寄主植物的地下部。馬鈴薯受害後,薯塊表皮下產生小的白色斑點,以後斑點逐漸擴大並變成淡褐色,組織軟化以致中心變空,病害嚴重時,表皮開裂、皺縮,內部組織呈乾粉狀,顏色變為灰色、暗褐色至黑色。為害甘薯,在苗期,苗莖基白色部出現斑駁,後變為黑色,髓部褐色或紫紅色,地上部矮黃、苗稀;莖蔓受害則髓部變白髮糠,後變褐色乾腐,表皮破裂,蔓短、葉黃,甚至主蔓枯死。薯塊發病表現為糠心或(和)裂皮。一般花卉受侵染是從基部開始,向上延伸到肉質鱗片處,引起組織灰到黑色壞死,根部變黑,葉片生長不良,葉尖變黃。
形態特徵
測量值(據Brzeski,1991)
雌蟲:L=0.69~1.89mm;a=18~49;b=4~12;c=14~20;c'= 3~5;V=77~84; 口針長=10~13μm。
雄蟲:L=0.63~1.35mm;a=24~50;b=4~11;c=11~21;口針長=10~12μm。
形態描述
雌蟲:蟲體線形,熱殺死後蟲體略向腹面彎,側線6條。頭部低平、略縊縮,口針有明顯的基部球,中食道球紡錘形、有瓣,後食道腺短覆蓋腸的背面(偶爾縊縮)。單卵巢、前伸,時有可伸達食道區,後陰子宮囊長是肛陰距的40%~98%。尾圓錐形,通常腹彎,端圓。
雄蟲:體前部形態和尾形似雌蟲。交合剡傘伸到尾部的50~90%,交合刺長24~27μm。.
生物學特性 腐爛莖線蟲是一種遷移性植物內寄生線蟲,主要為害植物地下部尤其是塊根、塊莖和球莖等。在田間缺少高等植物寄主時,很易在土壤中的雜草和真菌寄主上存活。腐爛莖線蟲發育和繁殖溫度為5~34℃,最適溫度為20~27℃,在27~28℃、20~24℃、6~10℃下,完成一個世代分別需18天、20~26天、68天。當溫度在15~20℃,相對濕度為80%~100%時,腐爛莖線蟲對馬鈴薯的為害最嚴重。腐爛莖線蟲不形成"蟲絨",不耐乾燥,在相對濕度低於40%的情況下,該線蟲難以生存。
傳播途徑 腐爛莖線蟲主要隨著被侵染的植物地下器官如鱗莖、根莖、塊莖等以及粘附在這些器官上的土壤進行傳播,在田間還可以通過農事操作和水流傳播。
檢驗方法 同鱗球莖線蟲
來源 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圖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